日期: 2016年6月27日
地點: Festival Grand 2院
2005年由南非導演Gavin Hood執導的, 影片於2006年時跟與等提片一同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最後片脫穎而出, 可謂一時佳話, 該片描寫著人性本質, 展現著現實的喜與悲. 繼前作後, Gavin Hood的最新作品把觀眾帶到一場反恐行動的現場, 因為一位女孩的出現, 牽引著整部作品的高潮迭起. 影片充滿著強烈的劇情張力, 環環相扣的故事發展, 營造出緊張的氣氛, 以及緊湊的節奏, 主觀的視點角度把故事寫實呈現, 亦看盡了人性.
故事講述上校長官Katherine Powell一直在監視著英國恐怖份子, 她利用美軍無人偵測機, 一直在追尋恐怖份子的蹤跡, 最後發現藏匿於肯尼亞的首都奈羅畢, 於是, Katherine便決定準備行動, 把該名恐怖份子生摛押解回國受審, 然而Katherine發現他們正準備自殺式攻擊行動, 為免打草驚蛇, Katherine決定從高空攻擊, 於是聯絡操控無人機的將軍Frank Benson, 使用空中導彈把他們擊倒. 正當他們攻擊之際, 發現目標附近有一小女孩在賣麵包, 操控員因為小女孩而拒絕發射飛彈, 當地特務Jama Farah亦設法保護小女孩, Katherine與Frank卻因為此事而受到各方的責任壓力和推卸, 他們最後能否擊倒恐怖組織呢?
從1999年開始自編自導其首部劇情長片的Gavin Hood, 迄今執導的作品其實不多, 當中最為人熟悉, 除了片以外, 還有他在荷里活發展時所執導的幾部作品, 包括, 與片. 從近期這兩部較大規模製作的電影中, 留意到導演似乎不太善於執導這類型的作品, 兩部的整部水準未算很好, 大概是導演是對平實題材電影較為適合, 故片與片兩部作品, 在於執導的技巧上, 也是比較恰如其分.
起初留意片的時候, 第一刻就留意到此片的英文片名, 因為也是香港導演與編劇游乃海執導作品的英文片名, 不過兩部作品所描寫的「跟蹤」方式各有不同. 回到片, 電影的前半段是講述Helen Mirren主演的女上校Katherine Powell, 一直在追尋恐怖份子的下落, 經過多番追查之下, 終於找到了行蹤, 滿懷著野心的她, 一直希望把恐怖份子緝捕歸案, 可是卻發現他們正在準備一場自殺式的襲擊, 於是Katherine與將軍Frank等人要轉變行動 - 這是影片前半段的主要部份.
故事的前半段部份, 主要是以平實的描寫手法行動前的準備過程, 然而他們準備行動之時, 卻發現了兩件意料之外的事 - 恐怖份子以自殺式炸彈襲擊, 以及現場附近出現賣麵包的小女孩 - 亦因為這兩件事的出現, 接著後段的劇情, 猶如過火車搬的高潮迭起, 漸漸顯得緊張起來. 電影捕捉著上校, 將軍, 操控員, 以及特務等人的神情, 彼此建立了一個對立點, 產生成強烈的對比, 呼應著他們的取捨 - 讓恐怖份子在街上襲擊令死亡人數更多, 還是攻擊他們而減低死傷人數, 但有機會犧牲小女孩的生存機會 - 這人生交叉點的問題, 卻是很難作出決定.
影片的後段節奏隨著故事的發展推進而緊湊起來, 把「天眼追兇」這題目開始拉闊, 觸及素材繁多, 視點從第一身角度出發, 讓觀眾投入於劇情其中, 感受到這份繃緊的氣氛, 同時亦增強了電影的觀感, 故事本來就是一場反恐行動, 但背後卻帶出了接二連三的牽扯, 令整個故事開始變得挫綜複雜. 到了故事結尾的一刻, 事情完結了, 上校目的已達成, 沒有人再理會剛才的問題和後果; 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 小女孩的父母目睹女兒受到傷害但卻無能為力, 留下的卻是一份傷痛.
曾憑奪得奧斯卡影后的Helen Mirren, 近年嘗試不同的角色演出, 此片她演的上校角色性格硬朗, 演活了角色的神采, 收放自如. 而英國演員Alan Rickman片中演的將軍Frank, 角色較為內斂含蓄, 表現自如 - 而此片亦是Alan Rickman的遺作, 在銀幕上看他演出的最後一部作品, 確是有點感慨. 而曾憑提名最佳男配角的Barkhad Abdi, 今次演出特務的角色, 有很突出的表現, 戲份不多的他, 能夠掌握到角色的神髓, 而他的角色亦能帶動著故事的發展, 卻是令人留下深刻印象.
的節奏相當緊湊, 人物與劇情環環相扣, 高潮迭起的劇情張力, 展現出編與導的功力和技巧, 這確是很有驚喜的. 隨著電影的完結, 一直不停地在思考著故事的結局 - 一位天真可愛的小女孩, 卻因為一件反恐事件, 而引申出不同人性的野心與責任, 加上影片帶著反戰的命題, 這是很值得讓觀眾反思 - 這正是跟導演的片有著一脈相承的題材, 以不同的事件角度, 描寫著人性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