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15年9月21日 |
拍攝紀錄片出身的是枝裕和, 題材多具是以社會性, 亦充滿著人文主義性. 從其首部執導劇情長片片開始, 他的電影題材便涉及人生的「生」與「死」, 而片則更著重地描寫人去世後所經歷的一個中途站, 重拾著他們人生的回憶. 是枝裕和後期的作品除了探討人生以外, 更開始著重在家庭之間關係的描寫, 當中對片尤其深刻, 片中的一對感情要好的兄弟 (現實他們二人根本就是親生兄弟), 因為父母離異而分開生活, 尋找機會再次重逢, 當他們再次分離的一刻, 確是有被感動, 這也突顯出是枝裕和無論在人生或家庭的題材上, 倒是得心應手. 今次是是枝裕和再次改編漫畫故事的電影作品, 在影片宣佈開拍之時, 已經十分期待, 大概都是因為片中的四位主要女角吧. 由於沒有看過漫畫作品, 所以觀看之時也是抱著對觀看導演的新作來看, 看看他如何處理這一個關於四姊妹之間感情故事. 電影開始先交代著幸, 佳乃與千佳三人的性格, 後來她們在父親的喪禮上遇上她們的同父異母的妹妹鈴, 然而她們更決定要把鈴接回家一起生活. 過後, 電影以較大的篇幅來刻畫她們四人各自的生活, 同時亦描寫著四姊妹一起生活時的情趣 - 一時姊妹意見不合而吵架, 一時品嘗親手釀造的清甜梅酒, 穿上和服在屋外一起點煙花, 是枝裕和把她們之間的感情描寫得十分細膩動人, 在她們的世界中都是充滿著笑容, 這也是是枝裕和電影中較少有的情感流露. 到了影片末段, 鏡頭再次回到喪禮中, 四姊妹出席二宮姨姨的喪禮, 這回她們四人一起面對死亡帶給她們的傷痛, 然而在另一方面看, 是二宮姨姨的離開, 接著是另一個經歷的開端 - 是枝裕和的電影總是離不開生與死. 片雖然一直從四姊妹的口中提及父親, 然而他在片中是一直都沒有出現, 但其實他在電影中, 也是佔有很重要的部份, 縱使他一直沒有出現, 但是是枝裕和卻藉著四姊妹的口中道出對父親的印象和感受, 以不同的角度描寫著這位父親的角色, 從電影的支節中一直牽繫著她們尋找父親的背影, 懷勉著對他的思念. 大家姐幸於片中所說, 若非到了父親的喪禮, 就不會遇到鈴 - 這似是父親的安排, 因為他的去世, 四姊妹才會走在一起, 才延續了一段新的生活. 很多人都說是枝裕和是一位很懂描寫家庭的導演, 這也不能否認, 在片之時, 他細膩刻劃展現出日本家庭中人物之間的情感, 在片則以輕鬆幽默的調子來表達著兄弟之情, 到了片則把四姊妹的感情寫得成熟, 漸漸看到是枝裕和在家庭敘述的層次感. 而看到這些家庭細節之時, 不其然會想起小津安二郎電影中對家庭的寫照, 當然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但是從影像的描繪下, 卻是滲透著一份對家庭親切的韻味. 電影中最為期待的, 莫過於四位女角的演出, 她們在片中的表現亦是驚喜萬分 - 飾演香田幸的綾瀨遙在片中以較文靜優雅演譯, 表現出角色中的神韻和情感, 突顯出幸在片中的個性. 演香田佳乃的長澤正美是跟是枝裕和第二次合作, 其角色性格較為外露率直, 她則能表現出佳乃的熱情性格. 演香田千佳的夏帆在片中較為可愛, 角色跟她過往演的角色十分相近, 很有一份親切感. 而演四妹淺野鈴的廣瀨鈴, 在三位演技經驗不少的「姊姊」面前下, 其演出毫不怯場, 其角色內心戲不少, 但她仍更拿捏到角色的沉實穩重, 表現恰如其分. 除了他們以外, 片中的其他演員雖戲份不多, 但也有水準的演出 - 如銀行上司加瀨亮, 醫生堤真一, 三姊姊的親母大竹忍, 食堂姨姨風吹純, 足球隊教練鈴木亮平, 還有過往跟是枝裕和合作的演員樹木希林, Lily Frankie, 以及在中演弟弟的前田旺志郎, 縱使他們戲份不多, 但是他們的演出表現著影片的亮點, 選角很好, 留下深刻的印象. 觀看影片過後, 第一個感覺就是 - 真的很想親身到鐮倉一趟, 感受一下影片中呈現出的景色. 是枝裕和影像下的鐮倉充滿著美感, 鄉郊的祖屋, 海邊的景色, 櫻花下的隧道, 四姊妹的感情, 都是拍得十分秀麗, 流露著日本的獨特風情. 透過四姊妹之間的感情, 從她們的生活片段, 愛過痛過, 笑過哭過, 學習懂得如何接納自己, 包容別人, 面對未來新的生活. 電影流露著一份重濃厚的家庭溫暖, 片中每一位角色的笑容, 帶著親切真摯動容的情感. 影片的最後一個鏡頭, 四姊妹在喪禮後於沙灘上的笑談, 凝望著無際的海洋, 把過去的傷痛忘掉, 迎接眼前的未來.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