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3年10月7日
地點: UA太古城中心6院
近年有不少電影公司, 均將現實的人物傳奇故事放到大銀幕上, 其實此舉可謂有得有失 - 得的是能夠讓觀眾們可以加深了解人物的生平背景, 失的就是似乎沒有一部人物傳奇的電影是拍得好的, 包括是夜觀看的這一部作品. 這部關於前皇妃戴安娜的生平故事, 其實也可說是有點吸引力的, 不過要捕捉那一個時期戴安娜的故事, 這就是整部作品的主旨所在, 而此片就是出現了這個問題了. 無疑是一位被受關注的人物, 以她作為電影的題材該有很大的話題性, 可是整部作品故事焦點失準, 導演與演員未見有突出表現, 有感失色.
故事是圍繞著前皇妃戴安娜去世前兩年的時期, 戴安娜剛跟查理斯王子分居三年, 這刻感情仍是空白的她, 突然讓她遇上了另一段的感情. 一天, 她在醫院遇上了一位幫她朋友治療的醫生Dr. Hasnat Khan, 他的工作態度被戴安娜深深吸引著, 戴安娜不理會她這公眾人物的身份, 主動到醫院約見Kahn, 而此舉引起了醫院所有醫務人員與病人的注意, 而他們二人的關係漸漸親密起來. 可是, Kahn知道他跟戴安娜一起, 一定會引起外界, 戴安娜愛的高調與主動, 更到他的家鄉探望Kahn的父母, 然而他卻不想將這段感情高調公開, 他們二人的關係就漸漸產生矛盾......
其實要將一位公眾人物的傳奇故事, 以電影再重新詮釋出來, 其實係一件頗難的事, 因為觀眾們於將新聞上看到的片段, 或得知的背景, 再將跟電影作互相對比, 這卻會讓觀眾們有著不同的思考, 也大慨能夠帶出影片的一點的說服力. 不過, 從近來看過的一些人物為顯材的電影, 幾乎沒有一部拍得達水準之餘, 說服力也似是欠奉, 如早兩年前的, 演員有表現但卻失色於故事方面, 這無疑在整部作品的處理手法上, 會是顯得有點失準的.
這部關於戴安娜去世前兩年的故事. 交由德國導演Oliver Hirschbiegel執導, 在整部作品的水準與其表現來看, 其實是蠻失色的, 大慨是劇本本身出現很大的問題. 影片的劇本可謂有點散亂, 很難捕捉這部作品的焦點, 影片開始的舖排能夠看到故事背景的交代, 及後故事就交代回兩年前的事. 這兩年的故事其實又未算是十分吸引, 加上故事的情節, 一時是愛情, 一時是政治, 觀點很不集中, 令整體有散亂的感覺. 加上影片一時在讚頌戴安娜對社會的共獻, 但一時又暗諷她的緋聞造謠, 其實劇本的焦點在那一方, 難以捕捉.
導演於影片的表現又其實不算好, 但可惜的是, 他之前在其家鄉的作品, 包括, 片等, 其作品顯出了一定的風格, 至少能夠帶出他具水準的導技. 不過, 當他到荷里活拍攝的已經是有點比前作失色, 而這次他最新執導的片就更為看得出他在他鄉執導的水準, 確實是有點不濟的感覺. 大慨, 也可能是因為劇本的問題, 才會令他有難以發揮的可能性, 從而在觀影此片期間也似乎會難以投入這故事中.
影片的主要兩位演員, 在演出上其實也未算是十分好, 大慨也可能是劇本的拖累吧. Naomi Watts的這個戴安娜造型, 從硬照來看其實也是有幾分相似的, 不過從影片中的演譯來看, 就似乎有一點的差別了, 看到她有點刻意的演譯, 有些情節看到她不太自然, 似是有點未能完全功架到角色的神韻. 演醫生的 在演出上就比較好一點, 大慨是因為對這角色沒有太深的認識, 演起來似乎比較好看一點.
其實在這類型人物傳奇的電影來看, 往往都會因為對這人物已有一定的認識, 才會在看電影時, 慢慢地投入於這角色的層面中, 可是這些作品總會流露出不少的瑕疵, 在人物角色與故事定位的設定上, 有機會未能拿捏得準確, 繼而就拍出了一部難以投入的電影中. 無疑, 也犯上了這個錯誤, 令整部作品難以被說服外, 整體上也未能讓觀眾深入了解戴安娜真正的故事, 雖然知道影片的主要情節是圍繞著戴安娜的另一段愛情故事為主, 可是整體卻拍得欠缺說服力, 令這部電影未能完全投入戴安娜的生平世界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