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1年11月21日
地點: 香港藝術中心agnes b. CINEMA 上星期看過小川紳介的過後, 的確是開始對小川紳介的電影起了很大的興趣, 從銀幕上所放映的十六米厘菲林中, 看到小川紳介記下來的人與事, 帶出細緻動人的感覺. 是夜觀看這部小川紳介的電影作品, 其實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 花了十三年的時間, 記下牧野村那動人的一面. 看到的不只是眼前看到的農村鄉土氣息, 而是牧野村的歷史, 以及小川紳介對牧野村村民的融洽相處, 所種下來的感情.
是從小川紳介於1973年居住牧野村開始, 與攝影師每天跟隨著農民一起耕種稻作, 從燦爛的陽光照射下, 稻田上勞碌的農民, 一步一步的插上秧苗, 刻寫一幕幕的大自然景象. 影片中呈現出兩段以劇情片的形成, 表達出牧野村二百多年前的歷史重溫, 帶出紀錄片以外的一份新鮮感. 後段於牧野村養殖蠶蟲的木村家再現銀幕上, 但所講的不再是養蠶過程, 而是年紀老邁的木村太太雙眼開始老化, 看著牧野村多年來的變化, 其實最後也是想看到所有農民和睦融洽的相處, 把農業的文化實在的呈現大家眼前.
觀看此片之前, 確是有點怯場, 一部長達四小時的紀錄片, 未知當中的內容包含什麼, 故入場前就是抱著平常心入場, 但由於上星期看過小川紳介的作品後感到興趣, 無疑也會大大提升對他作品的好感. 的確是, 這四小時的觀影確是滿足, 除了是身旁的觀眾時常拿出手電要做出滋擾外, 基本上整個觀影過程都是十分享受的, 享受小川紳介捕捉的每一刻, 與牧野村農民的相處.
影片以兩節來作放映, 把牧野村農民的耕耘生活, 他們從村內找到的考古文物, 以及從他們重演自己祖先的情節, 令整部作品帶來很濃厚的當地色彩. 而片中有兩段以劇情片形式表達的情節, 交代出對牧野村二百多年前的歷史重現, 令此片帶來一點的新鮮感, 也看到這跟小川紳介的風格, 有著一刻的改變. 影片的首尾呼應鏡頭是整個拍攝過程的對照, 映著那亮麗的太陽, 樂隊奏著那鏗鏘的歌聲, 不同的就是時間消逝.
經歷十三年的拍攝, 四小時的片長似乎只是小川紳介的一個小總結, 看到其他電影的資料所說, 其實小川紳介是拍下了很多與農民的對話, 可是片長篇幅問題, 留下的就只有現於片中出現的部份, 而近乎片末, 鏡頭拍下所有參與訪問農民, 似乎就是小川紳介為他們的一個補償吧. 影片的最後一幕, 不是牧野村的景象, 也不是當中的村民, 而是該片的音樂鼓手富樫雅彥, 他於影片的最後一幕表演出一段段的鼓聲, 令整部作品帶出最後一刻的高潮.
這次真的很開心, 也很難得地可以於銀幕上看到這精彩的紀錄片. 從影院的銀幕上播放出來的十六米厘的影片, 看到那只可以從菲林呈現出來的痕跡, 以及產生出來的聲音, 令電影帶出很濃厚的質感, 以及帶來一份的親切感, 這不就是電影想帶給觀眾的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