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16年11月30日 |
黃進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 2011年他執導的短片作品片, 於第十八屆ifva中奪得公開組金獎, 鮮浪潮國際短片展榮獲公開組別的最佳編劇, 更於2012年金馬獎提名最佳劇情短片. 片故事發生於三月六日示威的這一夜, 三位因被控非法集會而緝拿的示威者, 與三位警察同檯落口供之間的過程作為故事骨幹, 背後卻引申著不同的社會現象與問題, 黃進與陳楚珩編寫的劇本精準有力, 精彩對白字字珠璣, 黃進以影像與空間呈現出沉重的壓迫感. 片是第一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得獎作品 (同屆得獎者還有陳志發執導的, 與張經緯執導的), 影片得到電影發展基金資助, 由導演趙崇基與麥曦茵監製, 以很有限的資金, 以及十六天的拍攝時間, 完成了片的拍攝. 故事是以一個關於躁鬱症的病患者作為整體的主線發展, 以他作為第一身的角度, 看著不同人物如何看待病患者 - 或是自己. 影片的確不算容易消化, 從影片的海報設計, 影像上的色調, 人物角色的設定, 以及故事的題材等等, 片總是帶來一份很沉重的感覺. 觀看片之時, 一直被這份沉鬱的氣氛牽引著, 隨著故事的發展, 觀看著人物的層次變化, 受到別人的歧視眼光, 感受到彼此之間的內心深處 - 回看今天的社會, 有不少患上躁鬱症的病人, 精緒上難以自我控制, 難免讓人對他們存有蔑視, 導致病患者難以再次融入社會生活 - 片中阿東遇著同樣的問題, 鄰居對他的惶恐, 好友多次的推搪, 弟弟逃避他們...... 阿東就只有父親與鄰家的小朋友懂得如何跟他接觸與溝通, 他前女友Jenny以宗教的輔助, 雖然對阿東過往不究, 但是阿東卻難以彌補過往對她曾受到困擾的悔疚. 導演黃進與編劇陳楚珩二人合作短篇作品片之時, 已經在探討著現實社會存在的不同問題, 片故事中所提及的議題, 或多或少跟片是有一脈相承之感 - 今天社會的工作與生活壓力, 人與人之間的莫視, 居住環境的問題... 這些都是今天你我一直在面對的問題, 陳楚珩利用她的文字, 把這些我們現在面對著的寫實境況描寫出來, 黃進以利用他的影像, 配上了沉重的調子, 以及剪接的舖排, 展現著一份很強烈的劇情張力. 在影像鏡頭的舖排, 影片開端時是以較多影像的構圖設計, 長鏡頭的運用亦比較多, 而影片的後段則著重平實的影像, 呈現著寫實感覺. 除了影像與劇本能夠突顯出影片的氛圍之外, 片中的配樂與歌曲亦能夠充滿表現著其效果, 影片的配樂由近期於不少香港電影中配樂的波多野裕介負責, 這次他所創作的配樂, 有別前幾部作品的風格, 這次的音樂風格切合了影片的節奏感, 觀看之時亦會被音樂吸引著. 片中主要的兩首歌曲, 由香港獨立歌手黃衍仁主唱, 片中兩首歌曲與, 歌詞是有點在反映著片中主角的感受, 歌曲把電影的層次推進, 觀看之時感到很深的感受. 片中不得不提的, 就是演員的表現, 他們在影片中的表現實在是十分突出 - 余文樂在片中演譯的阿東, 他於片中有不少的內心戲, 而余文樂在片中拿揑恰好, 可是仍然是離不開一份「演」的感覺. 飾演父母的曾志偉與金燕玲, 他們的演技確是無庸置疑 - 曾志偉在片中幾乎是貫穿全場的演出, 他在片中的演出收放自如, 層次感很重, 讓他有大的發揮演譯. 金燕玲在片中的戲份不多, 據知只有一天的拍攝, 但就已經表現出她精湛的演技, 在那狹小的空間能夠發揮著她的神韻, 留下深刻印象的演出. 而片中另一位不能忽視的演員, 則是演Jenny的方皓玟, 她於片中戲份同樣不多, 但是她在片中演出表現精彩, 當中在教會的一場, 能夠發揮著感受的層次變化, 令人眼前一亮. 影片的片名具有多重的含意 - 「一念」 是指人的一個念頭, 「無明」 則解作為「無智慧」- 這描寫著的不只是片中的人物, 還有的是現實社會中被受忽視的一群. 受到社會的壓力, 喘不過氣的空間影響生活的環境, 四面踫壁形成的迫促, 思緒紊亂難以自我控制, 導致今更所面對的抑壓. 黃進首部長片作品探討著社會問題, 躁鬱症可比喻成今天香港的狀況, 因不同的外來因素而受到影響, 陰暗的色調映照著內心的鬱結 - 片末阿東與大海二人坐在湖邊眺望, 一句「回家吧」來得簡潔, 父子之情融化了過往的糾葛, 一起再次面對困境, 意義深重的收筆.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