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16年11月8日 |
生於長野縣的新海誠, 於大學畢業後先從事遊戲設計工作, 同時亦開始接觸動畫作品的創作. 1999年, 他創作了首部短篇作品<遠い世界>, 在短短的一分二十八秒的篇幅. 新海誠以黑白掃描的畫筆風格, 展現著都市的不同面貌, 單是畫面已留下深刻印象. 接著, 新海誠執導過不少的短片與廣告作品, 包括2000年的作品<她與她的貓>. 2002年, 新海誠執導首部短篇電影作品<星之聲>, 2004年執導首部長篇電影<雲之彼端, 約定的地方>. 而要數到新海誠成名的作品, 不得不提2007年的<秒>片, 以及2011年的<追>片. 還未進場觀看此片之前, 早就已經感受到此片的受歡迎程度, 所以觀影前早已做定心理準備, 會以什麼的態度觀看此片. 不過, 由於一直很喜歡新海誠的電影, 觀影前亦盡量沒有看過任何的故事內容, 希望能夠從觀影的過程中, 能夠帶來一點的驚喜, 結果... 影片不負作望. 影片的故事開端, 以一些的對白解說了兩位主角瀧與三葉之間的關係, 他們分別醒來過後, 發覺身份倒轉, 漸漸投入了對方的生活, 輾轉下他們感覺到彼此的存在, 進入了他們的空間. <你>片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莫過於是電影的原創劇本, 過往新海誠的作品中, 如<星>片或<秒>片, 故事會分別各自以現實或虛幻的單一元素描寫, 比較少在同一作品中兩者並存 - <你>片則是以虛幻的故事作為主線, 影片開端的設定以瀧與三葉的身份轉換開始, 從他們這樣生活過程中, 以時間的時空交錯, 彗星的天文現象,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以及一條紅線等等, 隨著不同的素材舖排, 伸延著一段現實的都市愛情故事, 他們二人似曾相識, 腦海裡一直浮現著彼此的印象, 最後他們會否相遇嗎? 這段「緣份」就是從「你的名字」開始. 新海誠的動畫作品中, 場景設計是很重要的元素, 今次亦不例外, 影片中的場景延續著新海誠的細緻, 層次感很重, 表現出城市(東京都)的繁囂觸覺, 與郊區(糸守町)的舒適情懷, 從畫面中突顯出影片的質感. 近年有不少的導演為了紀念311地震事故, 都會把有關的素材放在影片中以作懷念, 新海誠亦不例外, 他設計了一個因隕石擊撞形成的虛構地區糸守町, 借以彗星接近地球的一刻, 一邊描繪市民對觀星的興奮心情, 同時以平衡敍事的手法, 交代著彗星對糸守町面臨造成的影響, 新海誠以這天文現象放在影片中, 彗星的秀麗把破壞性修飾美化, 對於311事件的懷勉恰如其分. 在影像的畫功方面, 這也是新海誠電影中最為突出的元素, 出身於建築世家的新海誠, 對於片中的畫面設計十分細緻, 電影中如在房屋或餐廳內的舖設, 片中角色的不同動作, 在JR火車內的人物表情, 或者天空雲層的層次, 以及片中主角繪畫的鉛筆掃瞄畫, 都能夠展現出新海誠在畫面的細膩線條. 慶幸的是, 在新海誠的電影中, 仍能夠看到平面動畫本身應有的格調 - 所說的風格不只是在畫面上的真實感, 而是動畫能夠帶出的個人特色, 新海誠則保留了動畫中的真實與虛構, 呈現出豐富元素的故事與強烈的影像. 從<雲>片開始看新海誠的電影作品, 一直都覺得他是在嘗試不同的風格影像, 以真實與虛幻的不同素材, 突顯出他的故事風格. 新海誠以這兩種素材處理<你>片的愛情主線, 以他們之間的身份轉換, 以一條紅線將他們連在一起, 起承轉合的故事舖排, 譜出了這一段感人的愛情故事, 最後亦被深深的感動, 片末的收筆簡潔精準, 縱使知道這會是個快樂的結局, 但新海誠卻要留下了這個開放式的結尾, 讓觀眾自我思考一番, 要去懂得去珍惜一段近在咫尺的緣份, 這是得來不易的.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