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16年8月10日 |
生於八十年代末的畢贛, 於中國貴州的凱里成長, 他既是一位導演, 也是一位詩人. 2011年以錄像執導他的首部學生作品, 其實驗影像風格已經盡現, 2012年的劇情短片作於香港ifva短片節中奪得特別表揚獎. 2015年, 他辛苦地籌集了一些的資金, 完成了片, 影片讓畢贛在不同國家的影展中奪得殊榮, 亦開拓了中國電影的不同風格. 電影一開始以一個長鏡介紹主角老陳的出現, 接著故事便交代著老陳與衛衛之間的關係, 但因為衛衛的失蹤, 令老陳感到手足無措, 後來坐上火車, 開始了一段「尋找衛衛的故事」. 導演以較實驗性的手法拍攝此片, 這大概也過往作品的風格, 觀看電影之前, 已經得知此片有一段四十分鐘一鏡落的長鏡, 那時已經感到好奇, 作為一位新導演, 以長鏡頭拍攝確實大膽, 然而觀影時, 畢贛於片初已經起用多個長鏡頭處理, 以多角度的拍攝, 平實地捕捉著人物的神韻. 那先不談鏡頭運用, 先從故事方面一看, 表面看起來是較為簡單, 是一次尋找姪兒的旅程, 但是, 導演就把男主角的心境放在這一段的旅程中, 令他不斷的回憶, 周旋於現實與虛幻, 令整部作品充滿很多幻想思考空間. 電影整體十分完整, 以「起承轉合」處理電影的結構性. 片中出現有不少的詩句, 詩句細膩地刻畫著男主角的心境, 描寫手法獨特. 而這些詩詞全都是出自畢贛的手筆, 後來導演把它們集結成詩集, 名為「路邊野餐」 - 亦正是影片的名稱. 在鏡頭的運用, 就如上段中所提及, 片中有不少的長鏡頭拍攝, 而起初的長鏡頭都是以定鏡拍攝為主, 簡潔的影像呈現出故事的寫實. 畢贛把該四十分鐘的長鏡放在影片的中段, 鏡頭的運用比較多元化, 整個段落描寫著老陳的心境變化, 甚至是對於其戀人與衛衛的回憶, 挾著詩句的襯托, 把段落顯得更細膩動人. 片中也不得不提的, 就是電影配樂由中國音樂人林強負責, 其實影片的配樂不多, 但是藉著林強的音樂, 其風格展現出故事的虛幻, 突顯整部電影的格局. 片的演員都是非職業演員, 演老陳的陳永忠其實是畢贛的姑丈, 由片開始就已經找他演出, 他在片中有不少的內心戲, 演出自如, 而他在長鏡頭的一段中, 他亦演得十分精準, 能夠突出了老陳的神髓. 而片中其他演出的演員, 包括演老歪的謝理循, 衛衛的余世學 (其實是畢贛同母異父的弟弟), 還有演洋洋的郭月, 他們在片中的演出亦是自然流露, 表現恰如其分. 觀畢電影過後, 腦海裡突然想了很多 - 從老陳的一段旅程, 他走過了現實與虛幻, 從悠藍走到濛濛的場景, 老陳讀誦的詩句, 導演把這幻夢的景象展現出來, 讓觀眾們帶來不同的思考空間. 確是一部不易消化的作品, 實驗性較重, 觀影時也得要慢慢的細嚼, 才能感受到導演的含意. 影片在貴州拍攝, 這也是導演的出生地點, 老陳一直念著由導演的詩句, 這份感覺有點似是導演把自己代入老陳中, 抒發著對貴州的一份情感.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