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16年5月31日 地點: 安樂影片試片室 生於意大利的導演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曾經執導過多部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當中包括「生命三部曲」, 而更是一部挑戰觀眾道德底線, 至今仍是值得談論的一部作品. 1975年, 片上映前夕, 帕索里尼於羅馬被殺害, 這事至今仍是一個謎, 而是夜觀看的這部由導演Abel Ferrara執導作品, 就是以帕索里尼去世前的一刻作為故事的骨幹, 把這一段事跡藉著影像重現觀眾眼前. 影片調子略為平淡, 描寫人物亦未算十分深刻, 若然對人物沒有很深認識的話, 觀看時大概會有很多的疑問, 未免也會難以投入其中. 故事發生於1975年, 導演帕索里尼正開始其新作的宣傳, 走訪不同的國家, 以及接受不同的媒體報導. 11月2日, 在這一天, 帕索里尼完成了工作之後, 獨個兒到開著他的私家車, 在羅馬的街上平靜地駛過. 後來, 帕索里尼在街上帶著年輕的男孩, 開車駛往羅馬的海邊, 起初他欲跟男孩發生性關係, 忽然有幾名男孩突然衝上來, 用棍打帕索里尼打至重傷, 最後更被車輾過至死, 了結了這位具有爭議性的導演的一生...... 對於帕索里尼這位導演, 最深印象的莫過於是 - 當然, 他早期的作品也是讓人討論與具有爭議性, 如首作, , 「生命三部曲」等等, 帕索里尼的影像, 展現出其權力與性愛的慾望 - 而這些影像, 亦成為帕索里尼的個人特色. 當他在羅馬去世後, 很多人對他的死有不少的猜測, 有些人說因為他是同性戀, 更有人說是跟政治有關, 孰真孰假至今仍是一個謎, 只能說的, 就是帕索里尼仍是很多影迷心中的一位大師級導演. 回到影片, 整部作品的篇幅不長, 主要的部份是講述帕索里尼生前的一段故事 - 說是生前, 不如說是他的其中一段傳奇故事吧. 電影以帕索里尼的不同創作作為故事的骨幹, 首先是的誕生, 接著是他的文字創作, 以影像詮釋, 展現出文字帶出的神韻. 整部作品大約一半的篇幅是講述帕索里尼的創作經歷, 而講述他去世前後的時序, 其實不太多, 故此片大概是著重人物的描寫, 多於去世前的經歷. 導演以不少的對白來演譯著這位導演的過去和現在, 當中描寫著他跟男性之間的性關係, 而接著的篇幅著重以他與母親之間的感情, 甚至是他與其他朋友之間的友情. 縱使提及帕索里尼的電影, 總會涉及性愛與政治元素, 然而在影片卻沒有關於後者的註腳, 箇中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電影的調子較為淡然, 導演以平實的手法拍攝, 影片有別一般傳奇電影般的多番註釋, 但因為在題材有點局限, 令整部作品有點失去焦點. 同時, 亦就如開始時所說, 若是對於帕索里尼不太認識的話, 看此片會難以投入. 由Willem Dafoe演譯帕索里尼, 論外型的確是有點相似, Willem Dafoe在演譯上也在模仿著帕索里尼的小動作 - 例如手托著額頭. 但是, 未知是否劇本的局限, 縱使外型與表現均為恰好, 不過卻覺得在人物描寫, 未算十分深刻, 這會令想藉著影片而認識帕索里尼的觀眾, 會有點模糊吧. 而片中演譯帕索里尼母親的, 是導演貝托魯奇前妻, 更是跟帕索里尼曾經合作的Adriana Asti, 她在片中的演出不算很多, 但是內心戲的演譯, 卻是留下深刻印象. 雖然片是一部以人物為主題的作品, 不過在整體的描寫上, 又未算是十分深刻 - 應該這樣說, 觀看之時未能清晰地看到導演其實是想描寫帕索里尼的那一個階段. 再者, 影片中的對白時以意大利語, 時以英語, 作為觀眾的難以投入角色的定位, 若只是以一語言作對白, 無論是意大利語或是英語, 感覺上會較為寫實, 觀看是亦會比較容易投入.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