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15年12月25日 |
第一次觀看Jacques Audiard的作品, 是他跟Romain Duris合作的<我心遺忘的節奏>, 影片以一位跟隨父親走上黑幫之路的Thomas, 一次遇然下喜歡了鋼琴, 兩者幾乎是不能連在一起的元素, 卻被Jacques Audiard撮合在一起, 音符比喻成主角的性格起伏的符號. 當時已被導演的沉實色調深深的吸引著, 那現實與虛幻的影像不斷地周旋, 而這個處理在<先知>中尤其清晰可見, 然而前作<銹>則反而在處理上較為寫實, 比較格式化的愛情片. 今次Jacques Audiard的最新作品, 在故事的結構與格調, 跟他的前作是有點一脈相承之感, 這是一個關於離民逃離家園, 到別的國家尋求生活的故事, 電影本身已是一個很沉重的題材, 加上導演的個人演譯風格, 讓這部作品越看越有一種久未釋懷的感受, 被導演慢慢的牽引著故事的發展, 甚至是投入於故事其中, 一直跟隨著片中主角的生活鎖事, 以及他們面對的不同生活困境, 他們能否過著平靜的生活嗎? 還是仍逃避不過在斯里蘭卡內戰時的戰火洗禮呢? 電影所探討的議題, 似乎是有點反映著現實的寫照, 藉著片中的難民們逃離戰爭中的家園, 到其他國家尋求庇護, 然而更要面對他國對他們的目視眼光, 片中的人物一直受到戰爭過後失去家庭的陰影, 他們要開始新的生活亦並不容易, 更何況的是要跟隨著互不相識的人走在一起呢? 電影有層次地表達出人物的內心感受, 從影片的故事發展中滲透著事件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影像的色調更引成了人物角色心境的對比, 把人物呈現得更真實與立體感. 就如上段所說, 電影很有導演個人的風格與結構的處理, 當中男主角Dheepan所面對的求存與仇恨, 跟<先>片中的男主角Malik其實很相似, 前者得到庇護後在街上販賣賺錢, 後來在大廈當管理員, 跟後者裡入獄後跟隨獄中有勢力的派別, 縱使途徑不一, 但歸根究底兩者都是求存, 能夠在陌生的環境下生活. 而在<流>片中的一場, Dheepan在房間內自我封閉, 唱著當時從軍的歌曲時, 加上色調的沉實, 呈現出一種很強烈的壓迫感, 把角色的內心的抑壓展現出來. 今次導演在選角上, 找來一眾比較少在電影經驗的演員演出, 然而他們的表現卻是喜出望外, 飾演Dheepan的Jesuthasan Antonythasan曾經衽游擊隊參戰3年, 他本人跟其角色亦十分相近, 演出時亦拿捏著對角色的神髓, 表現精準. 而片中兩位女演員 - 演Yalini的Kalieaswari Srinivasan與演Illyaal的小演員Claudine Vinasithamby均是首次在電影演出, 二人在片中的演出均是自然流露, 演出精湛. 無可否認, 每一次觀看Jacques Audiard的電影, 從他的虛幻與現實的影像, 每每會有一種抽離的感覺 - 說是抽離, 其實也是有點從其影像帶出不同的思考空間. <流>片的故事結構十分完整, 角色描寫亦十分鮮明, 其個性亦隨著影像的色調漸漸的轉變, 而顯得很有層次感. 藉著這部作品, 從主角的第一身角度, 刻畫著對難民需要尋找新生活的困境, 在觀眾的角度也會感受到這份無形壓迫感, 一直擔憂著片中主角的這段沉痛的經歷 - 一段漫長尋求生活的經歷.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