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15年7月1日 |
已經忘記第一部看的台灣新電影是那一部了, 而所說的新電影, 都是1980年至90年代的台灣新浪潮電影, 那段時間的台灣電影, 題材豐富, 多元化的創作, 甚至比香港電影更多. 而台灣新電影的起源, 是由楊德昌, 柯一正, 陶德辰與張毅合導的<光陰的故事>, 還記得早一兩年前在戲院觀看這部電影, 縱使已經相隔三十多年, 但是感受仍很濃烈, 這部反映著當時台灣社會現狀的電影, 每位導演以不同的手法與角度, 來透視著社會的意識 - 而這部紀錄片以<光>片為題, 也不無道理, 因為台灣新電影就因起源於此. 影片找來不同國家的電影工作與評論者, 討論對台灣新電影的看法和觀點, 為了讓觀點更客觀, 導演謝慶鈴在被訪者的選材上, 主要是選來台灣以外的導演來接受訪問, 從他們的角度和不同的層面, 看透著台灣新電影的不同面貌. 但是, 從影片的末段的名單中, 其實導演是找來不少的台灣導演和演員, 甚至其他的導演訪問, 可能疑於篇幅的問題吧, 令很多導演的訪問片段也沒有放到片中, 當中包括魏德聖, 王家衛與陳駿霖等等. 從片中的不同片段, 除了是被訪者對著鏡頭, 說著對台灣新電影的不同見解以外, 導演也讓不同的被訪者走在一起, 拉著椅子一起交流, 不時看到他各位電影工作者 - 尤其是導演們, 他們都是會討論得興高采烈, 甚至會就著一部電影, 而帶來不少的思考和討論議題, 令這些的段落也會看得興奮, 也會被他們對台灣新電影的熱誠感動起來. 從他們之間的對話, 不難發現他們十分喜愛台灣新電影的作品, 而他們幾乎都是因為侯孝賢的啟發, 才讓他們喜歡了台灣電影, 投入了台灣電影的新景象. 無疑, 侯孝賢是台灣新電影的其中一位重要導演, 但其實當中亦包括了吳念真, 楊德昌, 陳國富, 以及詹宏志, 他們五人都是台灣新電影的重要人物, 前三者在這段時間, 執導過不少受重視的作品, 尤其是侯孝賢的作品, 如<尼羅河女兒>, <戀戀風塵>, <悲情城市>; 而楊德昌的<恐怖份子>,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吳念真的<多桑>等等, 還有其他導演如張毅的<我這樣過了一生>, 李安的<囍安>, 陳坤厚的<小畢的故事>等等, 都是台灣新電影中的代表作, 電影能夠展現出對當時台灣電影的躍進, 而台灣新電影於1996年以楊德昌的<麻將>劃上句號. 對於台灣的觀眾來說, 整部電影在觀點上可能會有點失焦, 因為影片中大部份的被訪者, 大部份都不是台灣本土的電影工作者, 感覺會有點不夠踏實. 然而, 若作為海外的觀眾, 從不同國家的電影工作者, 來探討對台灣的電影, 感覺看來也是蠻有趣的. 影片最後的一個鏡頭, 以侯孝賢執導<好男好女>中的一個長鏡頭作結, 片中的林強, 高捷與伊能靜開著摩托車一直向前走, 感覺是表達著台灣的電影一直在向前行, 讓更多世界各地的影迷, 看著台灣電影的新發展.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