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期: 2015年3月17日 |
無獨有偶的, 就是連續有兩部以中國為背景, 題材是講及兒童拐帶問題的電影, 都是由香港合資拍攝的, 不同的就是一部是由香港導演執導(陳可辛的<親>), 另一部就是由中國導演首次執導(即本片), 而兩者的取材角度和焦點亦略有不同. 拐帶的這個問題已經不是今天的事情, 往往都是因為這些事情接二連三的發生, 才會令大家更為關注. 以前因為科技未發達, 尋找兒女的方法, 就只好在街上貼上尋人啟事, 能力有限之下, 尋找的範圍只能局限於很少的地方, 日復日年復年, 可能最後亦只有空等. 今天, 科技發達了, 尋找的方法也多了, 亦因為科技的發達, 搜尋範圍也擴大了, 找到的機會也多了. 影片開首就打正"真人真事改編" - 這幾乎是現在每一部電影都會出現的第一句開場白, 之後鏡頭開始映著父母尋找被拐兒女的情況, 導演已經開始著筆描寫今天中國拐帶兒童的現實狀況, 之後就將視線放到尋找兒子十五年的雷澤寬身上. 由他在街上遇到不同人物, 看著他開著摩托車, 掛上尋人啟示的掛畫, 看似是十分誇張, 但現實也可能會真有其事, 只是大家可能未必會看到和留意得到. 雷澤寬帶著一本筆記簿在途上, 記下這一段的路程中, 所遇的不同人和事, 令他仍會感受到, 現實的社會仍會帶來一點的溫暖. <失>片以公路電影的模式拍攝, 影片以不同的空間, 人物和路程的經歷, 表現出人物的心境層次轉變. 片中劉德華演的雷澤寬, 從在汽車船上躺在摩托車上, 舖排兩者已成為一體. 從他開著摩托車前往不同的地方, 鏡頭一直的捕捉著他駕車時的過程. 從他遇到不同人物, 彼此建立了一段互相扶持的關係. 雷澤寬在街上看到不同人物同時亦在尋找失蹤的兒女, 跟自己的情況形成對照. 當雷澤寬遇到曾帥後, 他這段的行程不再孤獨, 而他也添了多一點的笑容. 電影劇本同為彭三源編寫, 故事的格調較為薄弱, 整體的節奏平淡而沒有很明顯的起伏, 只有在故事的末段, 講及井柏然演的曾帥終於回到自己家鄉的一刻, 才是整部作品的高潮所在. 而尋子的過程也不見得有十分深刻的情節, 大慨就只是劉德華的造型會比較深刻. 然而, 電影最為突出的, 莫過於攝影與配樂方面 - 攝影是由台灣的攝影師李屏賓負責, 影片以較光澤暸亮的鏡頭表達, 用意似乎是想跟主角心境作出對比, 而鏡頭下的影像亦有層次感, 能夠表達出影像所流露出來的情感. 電影的配樂, 則找來曾為波蘭導演奇斯洛夫斯基電影作曲的Zbigniew Preisner負責, 這可為影片一個很大的驚喜, 音樂旋律將片中本來沉鬱的心情, 帶來了一點的輕鬆情緒. 此片幾乎可以說是為劉德華個人表演之作, 由造型到演技, 都是讓他有不少的發揮, 當然如果影片欠缺他的話, 話題性也相對減少. 在演技上, 縱使不能減去他過往的方法演技, 但是他在片中的造型也挺有新鮮感, 能演譯出角色的倔強和堅持的性格, 而這次可算是劉德華在演過的角色中, 較為不同的一次 - 當然, 他的演出也是商業的元素. 而演曾帥的井柏然, 其角色的設計可算是較為細緻, 矛盾的心情令他抉擇回家與否, 可是在演出上, 未算發揮得十分好. 片中還有幾位演員的客串 - 梁家輝, 吳君如與孫海英等演出, 表現各有不同, 但都為影片生色不少. 影片反映出今天中國所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 而這問題亦一直留存而沒有解決, 拐帶兒童亦是一個十分可恥與自私的行為, 將兒童拐帶成為自己賺取金錢的方法, 實在是慘不忍睹. 從這部藉著一位人物追尋兒子的故事, 亦是很有戲劇性的舖排, 令雷澤寬尋子的這個故事, 就會顯得更為感人. 作為導演的第一次執導, 影片仍有不少可作改進之處, 配樂與攝影方面俱佳, 演員表現則平穩, 而劇本方面卻較為單薄, 一直是在描寫主角尋子的原因, 欠缺了主角的內心戲, 角色的描寫上亦較為含糊, 未免是有點失色的. 不過, 從影片亦可以看到現實值得讓人關注, 亦是此片的價值所在, 讓更多人知道和留意拐帶兒童的問題. |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