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獲奧斯卡9項提名★
★勇奪金球獎戲劇組最佳電影★

傳頌百年真人真事 為自由永不低頭
屢獲國際殊榮 金像獎大熱作品

金像提名導演 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

《2012末日預言》楚伊特艾治奧福Chiwetel Ejiofor
《普羅米修斯》米高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
《新福爾摩斯》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
《陽光小小姐》保羅戴路 Paul Dano
《行刺甘迺迪》金像提名男星 保羅基安馬提 Paul Giamatti
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提名雷碧達尼安高 Lupita Nyong'o
《爛泥》莎拉寶森 Sarah Paulson
《奇幻逆緣》金像提名男星 畢彼特Brad Pitt
《舞.出色》金像提名女星 艾菲活特 Alfre Woodard

《被奪走的12年》
12 Years a Slave
2月27日 上映


電影簡介
《被奪走的12年》(12 Years a Slave)由《色辱》英國知名導演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操刀執導,《奇幻逆緣》金像提名影帝畢彼特(Brad Pitt)監製兼客串,改編自美國史上最傳奇的真人小說《為奴12年》。故事講述黑人索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被賣成為奴隸12年的慘痛經歷,揭示黑奴如何在委曲求存中爭取自由的悲苦生活。《2012末日預言》楚伊特艾治奧福(Chiwetel Ejiofor)傾力演出,加上《普羅米修斯》米高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新福爾摩斯》班尼狄甘巴貝治(Benedict Cumberbatch)及獲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的雷碧達尼安高(Lupita Nyong'o)等好戲之人攜手合作。《被奪走的12年》橫掃多個國際獎項,勇奪金球獎戲劇組最佳電影及榮獲本屆奧斯卡9項提名,金像大熱實力非凡。

故事大綱
故事改編自索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的真人真事,受過高等教育的黑人小提琴家索羅門(楚伊特艾治奧福飾)一家四口定居於紐約,一直過著幸福且安逸的生活。1841年,32歲的索羅門慘遭出賣,被綁架及販賣到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當黑奴,安穩的人生一夜之間面目全非。被輾轉販賣到不同地方的索羅門並沒有甘於成為一名奴隸,反而不斷以他的知識和經驗去幫助主人及改善其他黑奴的工作。兩年後,索羅門再被賣到兇殘無道的奴隸主人艾普(米高法斯賓達飾)身邊,眼看同胞被他恣意鞭打侵犯,甚至虐待致死,令索羅門在求生之餘,更竭力維護僅有的尊嚴。終於,一直渴求重回自由生活的他遇上了主張廢奴的加拿大白人貝斯(畢彼特飾),結束令他留下畢生烙印、長達12年的奴隸生涯,重返人生正軌。

原著介紹
1《被奪走的12年》源自黑人索羅門諾薩普(Solomon Northup)的口述改編作品《為奴12年》,於1853年出版,是當時最暢銷的著作。此書是最早揭開黑奴生活神秘面紗的著作之一,剖釋被「主人」擁有後的真實光景,對方會是殘暴或仁慈對待。同時,此書從道德、情感及精神等多個層面,描繪美國南方奴隸交易制度對不同階層人士,包括來自五湖四海的黑奴,以及種植場奴隸主等的影響。此書展示人類不屈不撓的堅毅意志,直至今天仍獲各地讀者歌頌。

《為奴12年》出版後,鑿破奴隸主對黑奴生活的虛假描述,亦成了南北戰爭(即美國內戰)前美國人討論黑奴制度時的必讀文本。索羅門表示,他分享自己的遭遇,並道出種植場內不同人士的性格和行事態度,是因為「他決意投射自己所見和所知的奴隸制度。」

他的勇氣感動無數讀者,因為不單勇於陳述個人遭遇,而且非常詳細地道出他的故事。美國史上首位黑人外交官,同時也是著名廢奴主義者的弗雷德裡克•道格拉斯(Frederick Douglass)曾經說過︰「試想想,一個活了30年充滿著希望和抱負、成家立室身兼『丈夫』和『父親』的男人,一夜間變成別人的家產長達12年,地位跟家禽無異,所得到的待遇甚至比牠們更差……太可怕了!單是想起此事,就已夠你心寒。」

縱然此書在當時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或甚是地位重要的歷史文獻,可是它在往後的日子近乎絕跡人間。踏入20世紀後,此書的大部分印刷本已流失,若非史學家Sue Eakin在1968年修復文本,在黑人民權運動火熱的日子把它帶回人間,它恐怕已灰飛煙滅。她小心地考證,並記錄索羅門口述12年來的遭遇,確定了此書內容的真確性。之後,此書被尊為黑奴小說的重要一員,但始終與當下的現代文化產生漣漪。

導演史提夫麥昆希望以21世紀的現代方式重新演繹,把他歌頌啟發大眾的人物。他說︰「此故事不獨引起大家共鳴,我亦認為它切合當下的世界。環顧四周,黑奴制度仍影響日常生活,它並未完全消失。透過重溫故事,我們喚起記憶思考,為何今天發生的事情正在反映歷史。索羅門本身,就是令這故事別具意義,且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原因。隨你一路把故事讀下去,你會把自己代入索羅門的角色,並思考你會否擁有和他一樣的勇氣和尊嚴。」


改編劇本
於是,史提夫麥昆找來資深編劇兼小說作家約翰列尼(John Ridley),把原著改編成電影劇本。他對此書相當著迷,非單純因書內非人性的實況描寫,而是它無止境探索的特質。一段漫長、改變一生且充滿變數的人生旅程。故事亦聚焦在主角追求與愛人重圓的堅毅。

他解釋︰「我總視故事為主角歸家的旅程。今日交通方便,坐飛機來回由紐約和路易斯安那州易如反掌;但在索羅門身處的時代,若他想歸家,並奪回他應有的權利和尊嚴,不論是實質上或精神上,他的目的地都是遙不可及。這故事是個沉重的旅程,索羅門在過程中一直爭取現今世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享有相關的權利。」

約翰又認為,縱然故事發生在百多年前的美國社會,但今天仍不落伍。他說︰「出色的故事通常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不論今昔,索羅門都是個了不起的主角。」一開始,約翰便與史提夫進行詳細的資料搜集,了解當時龐大且殘酷的奴隸制度。二人發現,棉花種植行業在軋綿機(Cotton Gin)發明後急速成長,大量人力需求令黑奴販賣成為美國南部商業發展的關鍵之一。他們從中理解黑奴如何為美國賺取財富;與此同時,他們亦理解種植場的環境變得更壓抑更暴力,制度的延續怎樣破壞家庭,以及令國家分裂,並令心靈留下烙印的非人道行為。

約翰解釋︰「我們發現很多與奴隸制息息相關的事情。逾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回顧奴隸制的時候只會假設︰黑人在種植場工作,正是奴隸制的重點。可是,奴隸制度的設計是要壓制個人意志,使人失掉人性,事態便複雜得多了。當時的白人最常接收的故事是為何黑人要成為奴隸,為何他們是低等人種,以及為何大家不應該關注他們的人權等等,這些歪理亦迅速地佔據人心。」

故事毫不避忌索羅門的身心經歷的痛苦,但約翰反而認為故事的動力正正在於索羅門為保存心中的希望而承受的痛苦。他說︰「處理這類故事,最容易的手法是推翻當中描述的狀況。然而,故事中更大的挑戰是回顧我們的歷史,從而瞭解國家過去曾發生過如此過份的事。我認為,這樣可給予大家對未來的希望。對我而言,這部電影是關於希望、永不讓步以及抱著能克服困境的信念;對主角索羅門甚至整個美國而言,這些意念才是電影中的真諦。」

約翰希望,這部電影有助觀眾銘記一段他認為應融入美國未來的過去。他解釋︰「我認為,若說新一代成長時刻意逃過此書,便是曲解了他們;我和史提夫都是好書之人,可是在閱讀的過程中也遇上重重困難和挫折;我希望電影有助他們閱讀。」

後來,畢彼特的製作公司Plan B Productions參與電影拍攝,對《被奪走的12年》的籌備工作起關鍵作用。史提夫麥昆表示︰「我認為若沒有畢彼特,這部電影不會誕生。他全心投入製作,真正的盡了監製的責任,全力支持和指導一眾製作人員;以演員的角度而言,即使是小角色,他在短短數分鐘的戲份所盡的努力,比其他演員多很多。」Plan B Productions 的監製Dede Gardner認為,對於參與《被奪去的12年》感到相當興奮。

監製們都希望看到史提夫將原著故事電影化,Dede Gardner說︰「我們參與電影的製作,是因為我們相信它會是成功的作品。史提夫導演對他的作品那份毫無保留的投入和付出,實在令我佩服。奴隸制度本身就是非常暴力和邪惡,雖然它可怕得令人難以啟齒,可是它必須以影象真實地呈現。我們知道史提夫希望以完全誠懇的態度看待之,我亦認為能夠向觀眾忠實地呈現當時的面貌,是對當時黑奴的尊重。」

製作之初,監製們認為史提夫在說故事上非常專於特定的元素,監製之一Jeremy Kleiner表示︰「當時他已對電影的情感元素有非常清晰的意念。例如他想觀眾投入極端的處境,從而明白當時即使寫一封信都關係到性命安危。今天我們用電郵溝通,可是在索羅門的年代,單是收集寫信所需的紙和筆,也要冒上十分大的風險。對導演來說,這一幕或甚故事本身都必須解釋清楚,於是成了電影的開場。」

另一方面,Jeremy Kleiner認為電影呈現了人性和行為的不同面貌︰「索羅門所遇到的不同人物,分別象徵人所身處的不同狀態。有善良的,有內心混亂的,也有無情冷酷的。在他們當中,亦有愛的存在。故事的主角索羅門,他總是在逆境中堅持下去,永不言棄。」


主角人選
索羅門在人生的旅途上的遭遇駭人,可是他從未變成悲劇主角。演繹索羅門的艱鉅任務,交到英國演員楚伊特艾治奧福(Chiwetel Ejiofor)身上,他的全程投入演活了索羅門的不屈意志。他以擅長演繹多種截然不同類型的角色而聞名,可是在《被奪走的12年》卻是他第一次背負史詩式故事主角的重擔。然而,史提夫卻肯定他就是完全符合條件的人選,「一開始我就認定楚伊特是主角。簡單來說,沒有其他人選被他更好。我曾經長時間觀察他,從中我認為他的能力可滿足電影演出的要求。他高尚的氣質足以抓緊鏡頭,甚至把整部作品連成一氣。不論是他個人本身,或背負演員工作的時候,他都流露著誠懇和有禮的性格特質,這兩種特質,讓他成了索羅門。」

雖然導演對他完全信任,但楚伊特的演出讓銀幕前的索羅門超乎意料地活現人前,把角色帶到前所未有的層次。史提夫自已說︰「楚伊特深深投入索羅門一角,看見他的時候充滿驚喜。這種演繹必須投入大量的勇氣和力量。」

楚伊特則表示,自他閱讀原故事的一刻,已感到索羅門的內心起伏。這感覺啟發了他在鏡頭前的演繹,打從他一開始投入角色便遇上一個又一個無法想像的遭遇,令這份感覺更加難忘深刻。他表示︰「讀過劇本再讀原著,令我覺得絕望。回望這段歷史,令人心碎。我大概知道奴隸制是甚麼回事,但沒有渠道了解類似的故事。這故事讓你代入索羅門的思路,開始明白他自身遭遇的和親眼見證的是甚麼回事。於是,我真的感覺到這場感動人心的旅程所帶來的意義,這份感覺滲進身心處,到今天仍感受得到。」

他續道︰「故事展示出人類可經歷風雨的堅定意志,以及潛藏內心的堅強耐力。索羅門親身經歷及見證歷史上最黑暗的制度,但他憑堅強的意志死裡逃生活下來。對我來說,有幸參與這部電影的製作實是一次非比尋常的經歷,也是演員生涯當中最具挑戰性的角色。」被委以重任的楚伊特,表示自己對今次演出機會感到震驚,並為此深思。他說︰「我知道今次演出對身體、情感以至心理上都有相當的難度。當時我向導演表示要先考慮,不過這故事對我產生揮之不去的衝擊,要忠於自己的想法,我實在沒理由拒絕參與。」

接受角色後,楚伊特開始搜集資料,以原著為範本,甚至去到路易斯安那市的種植場遺址,把自己變成索羅門。他說︰「重返歷史現場,由主人家大屋到奴隸屋,我對當時所發生的一切有種更強烈的感覺。我開始可以說出當時的故事,同時亦彷彿可召喚當時的亡魂。」同時,他亦開始研讀索羅門的背景,一個居於紐約知書識禮的演奏樂手,即使當時黑奴制度席捲美國,但他也從沒想過自己會變成一份子。楚伊特補充︰「當時他德高望重,平易近人,在社群中備受尊重;我覺得他在慢慢脫離當時美國各地實況,當他被捉到南部當黑奴時便要面對衝擊,接受他過去無視或刻意逃避的現實。」一夜巨變,索羅門被奪去身份和地位,楚伊特感到當時對方的無所適從,並錯覺以為惡夢快將過去。他補充︰「我想他從未想過會被拐帶,以及原來有不同架構正支援這一切。我的意思是,即使當時有相關的新聞報導,不過他很可能想︰『從不會發生在我身上吧』。當他在前往紐奧爾良的船上展開黑奴生涯之時,仍相信能擺脫扼運,有逃生的出路。」

事實不然,索羅門最終被販賣成了別人的「財產」,輾轉間遇上3個不同的種植場主人。最初遇上的威廉福特,雖然有參與買賣黑奴,但對索羅門仍有一絲尊重;之後,他落入艾普手上,他因弄死黑奴臭名遠播,只將奴隸當成農具般的私人財物。艾普將他借給端納法官,令他有不同的待遇。即使索羅門落入不同的主人手中,現實在提醒他並不自由。楚伊特認為這心如刀割的感覺,令角色更引人入勝︰「我認為,三位奴隸主人都不約而同覺得必須消滅索羅門心中的某種危險的意志。他沒有特別強調這一份不可埋沒的意志。」索羅門亦依靠這份意志,每當遇上困難的時候,便會給他足夠的能耐,讓他捱下去。楚伊特亦認為他相信黑奴制度遠離主流道德,總不可能千秋萬世。

他與導演從每個情感的細節,由害怕被發現曾接受教育(當時,受教的奴隸被視為制度中的重大威脅)到自身跟從主人和渴望逃脫之間的羈絆,重現當時的索羅門。演出既使人為之一振,但亦相當費神。他說︰「導演做事率直仔細,並要求無時無刻全程投入。他不走捷徑,往往面對最複雜的題材;可是他能把你磨成適合的利器,自然並具體地演好角色。」

兩人擦出火花,紮實而獨特的演繹令其他製作人員也留下印象。其中,監製Jeremy Klenier說︰「我很欣賞楚伊特的演繹。即使只有他,他仍可獨挑大樑,為觀眾製造心理空間,帶人投入索羅門的情感和內心世界。」另一位演員保羅戴路(Paul Dano)說︰「索羅門是相當難演的角色。記得在拍攝第一天只看過楚伊特一眼,便立即想︰『嘩,你真的演活了他!』」

他本人則認為,引領他完成拍攝的是索羅門遭遇的嚴肅態度。他說︰「這故事的感染力極強,而且很真實。今次帶來的挑戰性非比尋常,不過正因為這樣,才令角色如斯著迷。」這份著迷,亦給他一份啟示︰「我花盡心思,研究電影故事為今天留下的意義。我認為,索羅門內心就是有種意志,能超越時空地域,感動世人的心。這份意志,大概是對個人自由、家人和身邊所有人的關係的一份堅持,亦是故事中蘊藏的力量,淒美得來豐富,別具感染力、悲壯並帶有贖罪的意味。不過,它也是充滿人性的故事。」

如前文所言,拍攝過程挑戰楚伊特的體能極限。例如,有一幕他整個人懸吊半空,僅僅腳掌觸地。陽光曝曬下,小朋友四處玩耍,他卻極力掙扎以免窒息。他說︰「這一幕感染力極強,展示索羅門需花盡力氣求生。他當時在死門關前徘徊,但堅持活下去。要如實重現索羅門描述的實況,真的為體力帶來極大負擔。拍攝工作同樣為情緒帶來負擔,可是讓我有機會回到二百多年前,尋找我和索羅門之間的一絲連繫。」

導演解釋,他只想忠實重現索羅門的著作所帶來的衝擊。他說︰「索羅門被吊時腦袋一片混亂,因為當時他已被長時間吊起。我希望觀眾身同感受,體會他被吊和日後一切遭遇的滋味。這一幕是故事最重要的部分,我不想就此錯過。但我沒意圖嚇怕大家,這不過是說故事肩負的責任。拍攝的時候,現場一片寂靜,大家態度嚴肅,不過大家都知道要做好這一幕。」拍攝現場路易斯安那市天氣酷熱,亦幫助楚伊特從心了解索羅門。他說︰「拍攝第一天,氣溫高達華氏109度,大家身在棉花田上。回想當時,根本難以理解何以在毫無遮掩的情況下,在這種環境完成拍攝工作。後來我明白到,這種正是當時索羅門需面對的惡劣環境。」

同時,索羅門投入艾普門下,他冷酷的性格,令對方陷入空前絕境。楚伊特正要猜想對方可有多殘忍。他說︰「我認為艾普心中並不當索羅門是人;然而,他卻極力掙扎,要對方當他是人,令艾普感到煩惱。於是我理解到,為何艾普要用盡一切方法破壞索羅門感覺自由和存在的意志。」

身處險境的索羅門,慢慢與艾普的女奴派西產生一段微妙的關係。楚伊特解釋︰「索羅門看到派西的內心深處蘊藏一股力量。他知道自己需要這份力量,一份具侵略性的,不顧一切的決心令自己活下來。」未己,二人的決心便接受殘酷的考驗。艾普以派西違反紀律為由,要索羅門鞭打她。電影以精采的長鏡頭呈現這一幕。楚伊特認為,當時派西有理由要求索羅門屈服。他解釋︰「當時派西心中已充滿恨意,到被鞭打的時候,她不希望她受的每一鞭都沾上怨恨。這一幕象徵了當時的種植場內,每位毫無關係的奴隸之間的愛、著迷、怨恨和仁慈。當時的索羅門,亦明白即使他有命離開,亦會永遠的變成另一個人。」

楚伊特相信,索羅門回到家後已變成另一個人。他總結道︰「他見識過世界底下的黑暗。不過還倖存的他認清另一個現實,以另一個角度看待世界。」


凶殘奴隸主艾普
與導演在《大絕食》(Hunger)和《色辱》(Shame)合作無間的老拍檔米高法斯賓達,在《被奪走的12年》第三度碰頭,飾演與過去非常不同的奴隸主艾普。當初他接納別人以奴隸償還欠債;不久他殘忍、酗酒如命的本性便盡露人前,更被索羅門的不屈意志所惹怒。他臭名遠播的程度,甚至變成當地人的諺語stop being Epps。索羅門形容他「粗暴且惹人生厭」,而且「從未享受教育帶來的好處」。

可是,米高並沒有畏縮。導演說︰「米高的演繹精細,完全投入艾普本人。」戲中跟他做對手的楚伊特表示︰「製作過程中,米高發堀獨特和與別不同的特質,全面演繹角色。他不單呈現了艾普的刻薄,更演繹出角色心理問題,認為全世界都跟他作對。於是,他透過糟質自己的財產,鞭打索羅門和種植場的其他奴隸以對抗之。米高把艾普變成一個又吸引又可怕的角色。」

米高則表示,他看畢故事的一刻已被它所吸引︰「這故事必須傳頌,讓大家了解那段歷史,認清人類如何糟蹋他人。」為了解驅使艾普性格扭曲的原因,米高進入其內心世界並看出他對索羅門既憤怒又困惑。在當時的農業社會,一切愈簡單愈好,他內心認為只要冷酷和獨裁地對待奴隸便可;然而,索羅門卻不惜一切拒絕服從。米高表示︰「我認為索羅門比艾普還聰明,艾普卻不見得明白這一點。他認為索羅門內心的某些特質會對他構成威脅。當索羅門在他身邊的時候,總會感覺不自在。他倆的問題是源於相互的關係。對索羅門來說,他好像跟一個天性殘暴,而且無法預知行動的對手共舞。」

與艾普有染的女奴派西,就在他們中間出現。兩人的畸戀,就連艾普自己也無法解釋,更因而冷落無法忍受婚外情的妻子。米高解釋︰「他迷戀派西,但無法理解這份情感,亦不容於自己的生活下;對其妻子而言,因為整個種植場都知道婚外情的存在,令她相當困惑。但對派西本身來說,因艾普兩夫妻的本性,令她十分害怕這關係。她從兩個不怎樣憐憫別人的主人中,感受到來自他們的憐憫。」他再補充,演好角色的關鍵,正是發堀其內心世界,找到他缺乏憐憫的一面。他說︰「這過程很正常,從故事的不同情節中抓緊角色的一些特質。他在找甚麼呢?暴力的根源在哪裡呢?他怎樣看待本來已不作人看待的奴隸呢?每天給別人帶來痛苦,會對身體產生甚麼影響呢?他又怎樣活下去呢?我看見艾普的內心經常處於矛盾間相互交戰狀態。」導演亦抓緊這一點,順利把角色忠實呈現。米高說︰「他真的了解人性,他對此充滿好奇,而且能以非批判的方式演繹之。」


女奴派西
在墨西哥出生、肯雅成長並畢業於耶魯大學電影學院的新晉演員雷碧達尼安高(Lupita Nyong’o)飾演艾普的情婦派西。導演在重重的招募、從過千位女演員中挑選她。他解釋,是因為看中她柔弱的外表中有股強大的力量,令他感到必須要起用對方。

雷碧達接下派西一角,從當時黑人所受的折磨了解其內心。就此,她去過巴爾的摩的蠟像館看奴隸船。她說︰「進入船隻,全方位的體驗令人震驚。我從未試過以如此個人的方式認識奴隸制。此外,我亦讀過好些書籍。我嘗試集中精神,讓看過的奴隸口述史實圍繞四周。」她甚至研究當時黑奴的技能,學會派西製造玉米皮娃娃(當時種植場內常見的玩具之一)的精巧手工,更轉化為個人興趣。

同時,她亦摸索派西的聲線,因為當時還未有錄音機,現代人並不了解當時的人說話的方式。她說︰「教導說對白的老師找來一部出色的記錄片,名叫《The Quilts of Gees Bend》。當中講及位於阿拉巴馬州,與世隔絕的黑人社區。我們以此作為學習的範本。」

逐步清楚了解派西的同時,雷碧達亦對她在艾普手上所遇到的暴力感到絕望。同時,她亦進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她說︰「艾普是時代的產物,一個容不下種族融和的時代。他認為,自己鍾情於派西是何等怪異,因為他拒絕接受事實。他渴望得到她,又恨自己有這股慾望。於是,他向派西展示自己對她的不安。」雷碧達亦認為,看米高演繹艾普的矛盾令她既緊張又可怕。她說︰「跟她合作令人緊張,但他卻好好保護我。鏡頭前他面目可怖,但真實的他卻很有風度。」


仁慈的奴隸主威廉福特
相對於艾普,索羅門的第一位奴隸主威廉福特反而流露上流階級的氣質,仰慕索羅門的才華。威廉由班尼狄甘巴貝治飾演,為人熟悉的作品包括《星空奇遇記︰黑域時空》(Star Trek Into Darkness)及電視劇《新福爾摩斯》(Sherlock)等。
同樣,他接下角色後,廣泛搜集史料預備拍攝。他解釋︰「瞭解威廉世界觀的過程很有趣。我發現他是路易斯安那州首位愛土地貸款的居民。眾人認定他是既開明,又順服上帝權威的好人。他曾經是牧師,視奴隸們為上帝的兒女。他嘗試令自己成為一位滿懷同理心,關心別人生活狀況的好人。」

不過在威廉出現的第一幕,當時買下奴隸伊麗莎,令對方從此母女分隔。班尼狄說︰「即使他對奴隸表現得何等仁慈,他實際上卻是支持整個制度的運作。拆散母女應受譴責,而且沒有基督徒會認為可用藉口為如此行為開脫。」他又認為,威廉內心的罪孽猶如大石,是纏繞靈魂的沉重負擔,亦背負對種族平等的疑惑,因而構成他和索羅門之間的複雜友誼。班尼狄說︰「我認為威廉被自我意識折磨,因為他完全明白奴隸制與基督宗教道德完全對立。索羅門在書中為他開脫,指他出於該年代,故此寬恕他的過失。不過,當他欠下債項時,就原形畢露,變賣對方還債。要拋棄尊重,而且被陷害和無機心的人,令威廉悲痛不已。雖然此舉折磨身心,但他仍是做了。」

導演認為,班尼狄抓緊那份內心煎熬,正好是角色的寫照。他解釋︰「在威廉內心的道德與適應環境求存的想法相互交戰。一方面,他得以適應環境;另一方面他卻有種複雜的思緒。班尼狄的演繹同時帶出他關懷和軟弱的矛盾特質。」楚伊特則盛讚班尼狄平易近人的性格有如威廉本人,建立他和索羅門之間的友誼,

其他觸目配角還包括《陽光小小姐》(Little Miss Sunshine)、《打字夢女神》(Populaire)、《時凶獵殺》(Looper)矚目新一代實力派演員保羅戴路、《偷聽女人心》(What Women Want )、《爛泥》(Mud)莎拉寶森等,以及憑《南荒的童話》(Beasts of the Southern Wild)成為史上最佳年輕奧斯卡影后提名的童星葵雲純妮華莉絲等。


重返南方奴隸種植場
導演史提夫麥昆無畏無懼,忠實重現《為奴12年》提及的美國南方種植場-一個現代人相當陌生的世界。他說︰「我不會放輕手腳,我只想盡量真實地呈現索羅門所見證的現實。」透過聲、畫、味、氣溫、害蟲、泥沼等多種元素,觀眾彷如置身路易斯安那州奴隸場,寢居入夜後漆黑一片的奴隸房。此外,導演亦重現索羅門口中提及奴隸社群。他們彼此為求存聚集一起,形成薄弱的友誼關係。導演專心與台前幕後合作,在自己一身建構的黑奴世界尋找無限可能。他說︰「我們在真正的種植場拍攝,與鬼魂共舞,除此以外別無他法。我不知道索羅門、伊麗莎或派西等人是否在身邊,不過我們瞭解,當時正呼吸他們所呼吸的氣息。」

電影拍攝歷時35日,主要在位於聖路易斯安那州的Felicity Plantation取景,隔鄰正好是當年索羅門曾居住一段長時間的種植場。導演從攝影、佈景設計及戲服三方面著手重塑書中每個重要情節,於是與追隨多時的攝影師Sean Bobbit、美術指導Adam Stockhuasen及戲服設計師Patricia Norris等幕後工作人員等通力合作。

攝影師Sean Bobbi與導演在過往合作無間,憑個人經驗,利用長鏡頭捕捉場景,令觀眾猶如置身其中。他補充道︰「電影剪接節奏明快,不過某些畫面卻利用鏡頭凝聚張力,因為大家都不願這些部分空白一片地溜走。」然後,他再解釋如何透過運鏡突破類型的傳統︰「我認為,現代人對黑奴制度的認知和印象,多是從電影和電視而來,就像《Roots》一類作品。然而,索羅門的故事之所以與別不同,是當中所說的皆為他本人的親身見證。黑奴制度見證人類最泯滅人性的黑暗一面,故我們無意將它浪漫化;反之,我們要道出真相。」

他表示,對個人影響最深的是繪畫作品而非其他電影︰「我們沒看過任何同類型作品,旨在尋求作品的獨特性。不過,我和導演在本作中一如過往,讓自己深入主題當中。在此多謝美指,在製作之初提供大量黑奴時代的精彩照片,有助理解當時的環境和風貌。」

Sean和眾演員一樣,在拍攝索羅門被吊和派西被鞭打一幕的時候,盡量忠實呈現衝擊性的場面︰「我總認為索羅門被吊一幕是全片的關鍵。因為觀眾在當時要被逼接受他變成可被隨意買賣的財產。在這個震撼的場面,索羅門無路可逃,攝影機應盡量保持近距離。」與導演商討過後,二人決定利用多組分鏡剪接表達。相反,派西鞭打一幕卻以單一長鏡頭,由Sean一人操刀。經驗豐富的Sean,過去曾任戰地記者,面對挑戰仍游刃有餘,將最駭人的畫面呈現眼前,彷如置身現場。他說︰「這一場亦十分重要,直接進入艾普冷酷、殘暴、無情的內心世界。連飾演惡奴主的米高法斯賓達和派西的雷碧達,在這一幕中也感到震驚。我們決定以單一長鏡頭拍攝,令你無法猜想這一幕完結的時刻,或以為眼前所見的不只是電影。觀眾被逼與主角實時感受現場氣氛,更可能因畫面所見而發狂。」

Bobbit亦與美指Adam合作,務求將1840年代的路易斯安那市帶回人間。他說︰「導演認為,忠實重現當時每個細節是電影的重點。所以我們花費大量時間去研究當時風貌,每件道具如何製作,其運作原理,以至處理棉花的工房(gin house)的運作過程等。為此,我們看過無數油畫、圖畫和蝕刻畫,亦做過非常詳盡的史料搜集。」

電影分別在路易斯安那市4個種植場取景。主場景,亦即艾普的種植場,由Felicity Planation 變身而成。該種植場創立於1846年,粗糙的環境與索羅門身處生活條件惡劣的種整場偶合。美指Adam表示︰「這裡一切充滿粗糙黯淡的氣息。入面有個莊嚴的會堂,可是相對綠油油的棉花田,這裡卻顯得格外荒涼。」

另一種植場Magnolia Plantation,則被當作威廉的種植場,周圍氣氛也相對寬容。該地創立於1858年,被一大片佈滿西班牙水草的橡樹和木棉樹包圍。Adam加以說明道︰「這裡的獨特之處,是居於園中的人家至今天仍靠務農維生,辛勤種植蔗糖。這裡的變化不大,仍保留1840年代的氣息。」

女奴派西不時拜訪的Shaw Farm,是建於1837年,也是美國國內希臘復興風格建築代表之一的Bocage Plantation。Adam解釋︰「相比之下,Shaw Plantation與別不同。這裡是派西的避難所;在這裡,她獲得「人類」的待遇。這裡可說是介乎於前兩者之間,派西與場主蕭夫人享用下午茶,與主人艾普夫人(Ms. Epps)的態度近乎完全相反。我們有幸徵用此地拍攝,因為我們想要一家整潔、亮麗的大宅,用作燃點艾普夫人的妒忌心。而這裡,正好漂亮得像結婚蛋糕一樣。」

最後一所用作拍攝的種植場是始創於1878年的Destrahan,也是麥西西比河下游地區有記錄以來最早建成的種植場。這裡的附屬建築,被徵用作艾普夫人處理棉花的棉花屋;此外,他更要重新建構1840年代繁忙的紐奧爾良港口,以及當時仍只有馬車和小屋的紐約市。更甚者,劇組在潮濕又多蟲咬,而且毒蛇和鱷魚經常出波的薩皮沼澤(Sarpy Swamp)花上三天進行拍攝,務求獲得最震撼的視覺效果。最後,劇組亦在紐奧爾良的兩大知名景點,分別是位於Gardon District的Columns Hotel,以及位於French Quarter的Madam’s John Legacy House。此地會變成18世紀的黑奴集中營。

美指補充道︰「搜集資料期間,我們得到一張南北戰爭時代由北方士兵拍攝的黑奴集中營相片,並視之為無價珍寶。此外,我們找到一批仔細記錄集中營外貌、庭院甚至大門細節的相片,讓我們將這些細節帶到場景之上。再說,奴隸船上的某些道具皆為實物,例如當中的一些枷鎖,都是從不同的博物館借作拍照之用。我們認為實物增強感染力,同時演員在鏡頭前亦知道他們接觸的都是實物,有助大家投入電影的世界。」

戲服設計則由屢獲奧斯卡金像獎提名的設計師Patricia Norris負責。她注重細節的程度,就連布上的污跡亦仔細考究。導演史提夫麥昆稱讚道︰「她非常獨特,為戲服帶來無與倫比的細節。這些細節,對電影的表達來說非常重要。」因為欠缺充足的歷史資料,對她的設計工作產生莫大挑戰。然而,她盡可能尋找參考資料,了解19世紀服裝的特色。她回想道︰「我們沒有當時的相片,僅得幾幅刻板畫。更甚者,它們的作者皆為未去過美國南部的北部白人。即使是黑奴博物館,也沒有收藏大量服飾。我們的資料皆從閱讀小說所得,加上個人對當時服飾製造物料的判斷而來。」

雖然歷史資料記載不足,但Patricia非常明白,黑奴的服飾大多數是舊衣服。她說︰「大部分黑奴都是赤條條的被送往文明世界。他們之所以獲得衣服,是因為奴隸主送給他們。以女奴為例,她們身穿的多是女主人過時、殘舊或多餘的衣服。想到這裡,我就有依據去製作戲服。」她又認為,即使黑奴們的原有文化被抽空,但服飾仍能反映非洲文化的影響。她解釋︰「奴隸販賣商意圖剝奪奴隸本身文化,不過他們身上一塊小小的布料或其顏色,都反映了原有的非洲文化。」

Patricia與楚伊特合作,借服飾展現索羅門在故事中的變化。起初,他身穿的是19世紀紐約居民的典型手製都市服飾。當他被擄至路易斯安那市並當上黑奴12年,他身上的衣服愈見單薄;而且隨時間過去,衣服上佈滿血汗和淚水的痕跡。Patricia補充︰「我和楚伊特討論衣服在12年來產生的變化,索羅門身上的衣服可能令他更痛苦,但亦有助他深刻記住自己的經歷有多痛苦。」

至於刻薄的奴隸主艾普及其妻子艾普夫人,設計師預備了得體的服飾,以遮掩兩人壓根底兒的衝突。她說︰「艾普夫人的服飾皆由英國入口,或由我們親手縫製。這些服飾讓我們了解艾普夫人到底想當個怎麼樣的人。而且,飾演艾普夫人的莎拉寶森穿上戲服後顯得格外明亮照人,更有助建立角色。至於艾普,他的服飾看起來有多份浪漫的氣息,並加上脂粉味濃的衣袖。導演和我都認為,要給他吸引的外貌,反襯其殘暴的行為。


補充資料
1. 拐帶自由身的黑人或黑奴作販賣之用,在索羅門身處的年代非常普遍。尤其1808年美國聯邦政府通過法例禁止輸入黑奴,拐帶行為更加猖獗。黑奴供應日益減少,令價格上升,於是拐帶黑奴成了一門利潤非常豐厚的生意。罪犯物色目標,拐帶他們並運往美國南部的市場販賣。索羅門就是這群不幸的黑人之一。加上,當時紐約州禁止拐帶行為的法例存在漏洞,令不法之徒哄騙黑人自願被拐,為犯罪行為提供抗辯理由。

2. 1853年,索羅門在重獲自由數星期後與家人團聚。之後,他現身反黑奴會議,與當時知名的廢奴主義者商討有關事宜。但之前一個月,他還是南方的奴隸。公眾對他被拐帶,成為奴隸並獲救的故事深感興趣,於是他和律師David WIlson合作寫下《為奴12年》。此書頗受歡迎,索羅門也不停舉辦講座宣傳新書。他亦有份參與當時的改編電影製作。美國傳媒在1863年最後一次刊登關於索羅門的消息,自此以後他音訊全無,他離世的年份以至埋葬的地點也成疑問。

3. 原著《為奴12年》在美國南北戰爭戰前深受歡迎,即使它不是第一本以第一身記錄黑奴慘況的著作,但他憑藉獨特的觀點-由自由人變成黑奴而找到其獨特的定位。他可以比較為奴前後的生活差異。此外,其作品的觀點也意外地均衡,沒有一方面傾倒咒罵南方白人;反之,他口中提及的幾位白人,包括第一位主人威廉和看管黑奴的卓賓都曾善待他。當時的報紙的書評亦稱讚他的取態。

再比較其他有關黑奴的文學著作,作者們脫離魔掌後都試圖盡量呈現黑奴制的陰暗面,但索羅門並沒有這樣做。他曾經是自由人,所以沒動機去大肆誇張黑奴制度的陰暗面。當然,他亦有提及黑奴的苦況,不過他亦多提及黑奴們的日常生活,他們怎樣互相扶持,最後亦有記載他們少有的歡樂時刻,因而令索羅門的作品更易取信於作者。

4. 1841年,索羅門被騙徒擄走。13年後,有《為奴12年》的讀者認得拐帶索羅門的犯人,其後成功將他們送到華盛頓受審。雖然當時華盛頓的地方法例禁止黑人上庭,但在讀者的協助下,犯人終於被送上法庭。可是,法庭在1957年取消檢控,更沒有為此提供任何理由。他們接受過的唯一的懲罰,是等待受審期間入獄7個月。


導演介紹
史提夫麥昆(Steve McQueen)

1969年生於英國倫敦,曾分別在倫敦及阿娒斯特丹工作,1996年榮獲英國ICA Future Award,3年後贏得DAAD藝術家獎學金到德國留學,早年作品分別在英、德、美、法等多國展出,也是倫敦泰德現代藝術博物館及法國龐比度博物館的收藏展品。2003年,他獲委任為英國皇家戰爭博物館官方藝術家,以伊拉克戰爭為題策劃名為「Queen and Country」的創作企劃,內容別具爭議。

2008年,史提夫首部執導長片《大絕食》(Hunger)問世,為他贏得法國康城電影節金攝影機獎及多個國際性獎項。2011年,第二部作品《色辱》(Shame)再下一城,贏得第53屆意大利威尼斯影展金獅獎及費西比國際影評人獎,並榮獲英國獨立電影獎、BAFTA、倫敦電影節及美國獨立精神獎等多項提名。


演員介紹
楚伊特艾治奧福(Chiwetel Ejiofor)
英國電視、電影及舞台劇演員,1996年首登電視銀幕;同年,他在史提芬史匹堡執導電影《斷鎖怒潮》(Amistad)漸露頭角,2001年憑《天使夜驚情》(Dirty Pretty Things)贏取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男演員獎項,以及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獎和英國Eevening Standard Film Awards等獎項。曾參與演出的注目電影作品包括《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同仇殺機》(Four Brothers)、《案內人》(Inside Man)、《末代浩劫》(Children of Men)、《犯罪帝國》(American Gangster)、《叛諜狂花》(Salt)、《2012末日預言》(2012)等。電視劇方面,2006年與添羅夫等人合演《Tsunami︰The Aftermath》,榮獲金球獎及NAACP Image award提名。

楚伊特的電影新作包括《Z for Zachariah》及《Half of a Yellow Sun》,並將參與《愛.誘.罪》(Atonement)導演祖韋特的舞台新作《A Season in the Congo》。

米高法斯賓達(Michael Fassbender)
近年人氣急升的米高法斯賓達,早年在史提芬史匹堡監製電視劇《雷霆傘兵》(Band of Brothers)打響名堂,2006年在《戰狼300》(300)飾演斯巴達勇士首登大銀幕。他最廣為主流觀眾認識的角色,莫過於在《變種特攻︰異能第一戰》(X-Men: First Class)飾演年輕版磁力王,以及《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urious Basterds)慘被槍殺的英國臥底。其他商業電影演出還包括《普羅米修斯》(Prometheus)、《狙煞特攻》(Haywire)及《疤面鏢客》(Jonah Hex)等。

米高亦活躍於獨立電影圈。2008年主演史提夫麥昆首部長片《大絕食》(Hunger),獲世界各地影評高度評價,榮獲英國獨立電影獎、愛爾蘭電視電電影獎最佳主角,並在芝加哥國際電影節及斯德哥爾摩電影節獲最佳男主角提名。2年後,他又憑《90後.少女.性起義》(Fish Tank)贏得斯德哥爾摩電影節最佳男配角及英國倫敦影評人協會獎。2011年,他再度主演史提夫麥昆作品《色辱》(Shame),榮獲威尼斯影展Volpi最佳男演員獎,以及愛爾蘭電視及電影獎最佳男主角。此外,他亦獲BAFTA及金球獎提名。其他矚目作品包括《危險療情》(A Dangerous Method)、《簡愛》(Jane Eyre)、《黑權大狀》(The Counselor)、《華麗安琪兒》(Angel)等。《被奪走的12年》是他和史提夫麥昆第三度合作的長片。

米高主演的作品還包括即將上映的《變種特攻︰未來同盟戰》(X-Men: Days of Future Past)、《FRANK》及泰倫斯馬力克未命名新作等。

班尼狄甘巴貝治 (Benedict Cumberbatch)
憑BBC電視劇《新福爾摩斯》(Sherlock)衝出國際,借現代版摩爾摩斯一角獲得BAFTA、艾美獎等多個國際獎項提名的英國型男班尼狄甘巴貝治,早年主力參與電視劇製作,因緣際會下在BBC傳記電視劇扮演著名物理學家霍金而大獲好評,並因此首度榮獲BAFTA提名。

電影方面,他在去年上畫的《星空奇遇記︰黑域時空》(Star Trek Into Darkness)飾演膾炙人口的反派大汗,獲國際影評一致好評;此外,他近年參與的《諜網迷蹤》(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及《雷霆戰駒》(War Horse),亦為國際電影圈所注視。另一方面,英國國寶級導演丹尼波爾舞台劇作品《科學怪人》(Frankenstein)贏得Laurence Oliver Award,以及Evening Standard Award最佳男演員。

班尼狄參演電影作品還包括《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華麗孽緣》(The Other Boleyn Girl)、《戀愛學分》(Starter for 10)、《Third Star》及《愛.誘.罪》(Atonement)等。近期作品包括HBO/BBC電視電影《Paradise End》、電影《哈比人︰荒谷屠龍》(The Hobbit: The Desolation of Smaug)(聲演魔龍史矛革)、《洩密風雲》(The Fifth Estate)及《一個葬禮四個失禮》(August: Osage County)等。

雷碧達尼安高 (Lupita Nyong’o)
生於墨西哥一肯雅裔家庭的露比塔,曾在美國耶魯大學修讀演藝課程,《被奪走的12年》是她首登大銀幕的電影作品。之前,她曾與數部舞台劇演出。除參與台前演出,她亦親自監製、剪接、執導記錄片《In My Genes》。她的第二部電影作品,是里安納遜及茱莉安摩亞主演的《Non-Stop》。


Special Thanks to: Golden Sce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x Chung 的頭像
    Alex Chung

    是日觀影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