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托電影節(Woodstocks Film Festival) 觀眾大獎 紐約翠貝卡電影節(Tribecca Film Festival) 觀眾大獎 芝加哥電影節(Chicago Film Festival) 觀眾大獎 普羅旺斯國際電影節(Provincetow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觀眾大獎 國際同志電影節(Outfest 2012) 觀眾獎 及 最佳男主角 《暴風雨》亞倫甘明Alan Cumming 《奪命無聲》加列特迪拉亨特Garret Dillahunt 《大愛同行》 ANY DAY NOW 10月10日 感動見證 電影簡介 《大愛同行》(Any Day Now)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由美國電影人查佛斯芬(Travis Fine)編監導,《暴風雨》亞倫甘明(Alan Cumming)及《奪命無聲》加列特迪拉亨特(Garret Dillahunt)主演。講述70年代美國,一對男同志伴侶收養了一個被遺棄的唐氏綜合症少年,讓他重拾家庭溫暖,卻因二人的同志身份而令這個家被迫分離,一場撫養權官司同時亦是一次同志平權的抗爭。三十五年前一個掀起法理及社會風波的感人故事,時至今日一樣激動人心,回看這些年來平等權利的發展步伐,值得讓我們深思。 故事大綱 改編自70年代美國一對同志伴侶及一位被遺棄的唐氏綜合症男孩的真人真事。魯迪(亞倫甘明 飾)在基吧駐場表演易服騷,遇上衣櫃裏的律師保羅(加列特迪拉亨特 飾),地下情一直無風無浪。直至魯迪收養了鄰家被母親遺棄的14歲唐氏綜合症男孩馬高,社署發現後介入並將馬高帶往中途宿舍,魯迪便求助保羅,並成功說服當時已入獄的馬高母親同意他倆成為兒子的監護人。但當法院對魯迪和保羅的關係提出質疑時,二人頓時陷入兩難局面:若隱瞞同志伴侶的身份,爭取撫養權就有較大的勝數;但為什麼同志戀人不可收養一個被世界遺棄的男孩?當世上除了他們之外,沒有別個可以給予馬高一個溫暖的家及無私的愛,為什麼同志關係會是一個障礙?在這個充滿歧視的世界,他們堅信大愛無分界限,在法庭上展開一場奪回撫養權的硬仗,同時亦是一場平等權利的抗爭! 導演的話 - 查佛斯芬(Travis Fine) 我一向對於70年代、以英勇人物為主軸的故事所吸引,我尤其喜歡一些無名英雄在最不可能的情況下尋找愛的故事,但當我看到一個30多年前寫下、關於一個男同志想收養一名智障小孩的真人真事改編劇本時,我有一種莫名的衝動想把它拍成電影。我是異性戀者、有老婆仔女;雖然我知道自己內心深處有一顆慈悲的心,很想幫助一些不幸的人爭取平等權利,但我沒想過自己會拍一套以此為主題、為某一個目的作出抗爭的電影。而就是在看到劇本的那天,我發現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情感將我和這故事緊緊連繫,那刻我真的是整個人倒在地上、因著前妻阻止我與女兒見面而破壞了父女關係的事而啜泣,我流著淚問道:「她憑甚麼帶走我的孩子?」就在那刻,我明白到故事主角魯迪的痛是人所皆有的;那是不分孿直、膚色、貧富的痛;那是世上任何一個被迫與最愛的孩子分開時所感受到的痛。而就在那天,我痛得快要崩潰的那刻,我明白我為何要拍《大愛同行》。 劇本險成滄海遺珠 埋沒廿年終被拍成電影 本片的編監導查佛斯芬(Travis Fine),道出《大愛同行》這個滄海遺珠的動人故事:「這故事的原作者George Arthur Bloom居於布魯克林生活最艱難的時期,那時他認識一個住在附近、名叫魯迪(Rudy)的男子,他是個非凡的人,因為他知道有一個嚴重智障的孩子,還要活在道友母親的陰霾下,所以多次想把孩子救出生天。George被這個真人真事啟發,寫了一個關於這男子收養這孩子的故事。這故事本來已吸引不少人把它拍成電影,亦很多次差點就開拍了,很多演員如湯美李鍾斯(Tommy Lee Jones)和史泰龍(Sylvester Stallone),都曾經洽談這參與這電影。但最後,George卻放棄了,因為他覺得這不會成事。廿多年來,這劇本就放在一角,直至George的兒子、亦是我的音樂監督及中學同學P.J. Bloom知道我在找一個原創劇本,他就把他爸爸寫的劇本交給我。」 之後,查佛斯芬打電話給George,告訴對方他想重新編寫這劇本,得到對方同意後,他就著手改編,他說:「原著中保羅(Paul)這角色只在開頭出現過,我就把這個角色擴寫,寫成一個他與魯迪的愛情故事,而魯迪就是一個夜店的表演者變成歌手的人,我亦把撫養權官司擴寫了。」 亞倫甘明演男同志 兩極性格考演技 查佛斯芬找來了亞倫甘明(Alan Cumming)去演魯迪這角色,原來有賴Ricky Martin「穿針引線」,他說:「當我做有關收養兒童的資料搜集時,我看到Ricky Martin這名字,我立即打電話給他的經理人公司,但他的檔期已排到2013年。他的經理人問我這是怎樣的故事,他聽完後就說:『這聽起來很像亞倫甘明啊。』真的是令我靈機一觸,我想起他演過的《歌廳》(Cabaret),他就是我需要的魯迪,深不可測、性感、聰明、有趣。於是我把劇本寄給亞倫甘明,我們用視像通話傾談過後,他就答應了演出這電影。」 魯迪是個「基味」十足、非常冶豔、甚至是過份熱情的人,但亞倫甘明的演繹中最觸動人的,是去演繹出他的孤獨和寂寞。他說:「我花了很多時間去揣摩如何演繹他這種兩極的性格,由一開始那種莽撞無禮及自大自信,到後來面對保羅和馬高的溫柔和慈愛,我覺得看魯迪這種人,其實很缺乏安全感,他時時刻刻都要戴著盔甲護盾去保護自己似的,他表面上的狂妄自大其實只是他裝出來保護自己的防護罩,令他在那個世道和別人的目光下能無恙地過活。孤獨,絕對是塑造這角色的一個重要部份。」 唐氏綜合症演員真摰演出觸動人心 拍攝《大愛同行》最令亞倫甘明難忘的,是跟飾演馬高(Marco)的Isaac Leyva合作。經驗豐富的亞倫甘明,跟第一次拍戲的Isaac合作,會否特別的關顧他,還是給予他更多個人空間去令他的個性展露出來?亞倫甘明說:「Isaac不需要任何空間去令他的個性展露出來,他的個性是很自然和不經意地已散發出來了,他是個很了不起和美麗的孩子,我們真的是一見如故。我對他的關顧就等於我對任何一個首次拍電影的新人那樣。能夠和Isaac合作是這次工作中最美好的事情,他對演戲的感覺很純粹很真誠,提醒我演戲應該是怎樣的。我很喜歡他,而且會永遠感謝他。」 其實,找到這麼合適的人去演馬高,導演是花了很多時間和心思,他說:「我們透過唐氏綜合症協會在全國尋找人選,我們想找18歲以上的患者去飾演13歲的馬高,我們看了很多試鏡片段,他們很多都不會演戲,而當看到Isaac的片段後,我們總覺得他有點與別不同的潛力,尤其是當他演完那一場戲後,他露出了他的招牌笑容,融化了所有人的心。」之後,導演找Isaac再多試幾段戲,其中一幕是要他說一些語氣較重的說話,但原來有唐氏綜合症的人通常都不喜歡一些負面情緒或行為,如暴力、憤怒等這些令他們不快的東西,導演說:「我們嘗試指導他去演,但他真的整個人都發抖,演不下去,我心想這是不可行的了。但之後,我老婆Kristine,也是個很聰明的監製跟我說:『你不是說你要按著這孩子去塑造他的角色嗎?那你就善用他的沉默吧!』那晚,我就徹夜不眠去重寫那一幕,之後再叫Isaac回來試那段戲,他的演出簡直是完美的。」 互相信任生默契 亞倫甘明與加列特演同志戀人 在片中,亞倫甘明與加列特迪拉亨特(Garret Dillahunt)要演一對同志戀人,亞倫甘明演的魯迪是個基吧表演者,加列特飾演的保羅則是個衣櫃裏的律師,他倆是如何建立出默契去演一對關係親密的同志戀人?亞倫甘明說:「有時事情是很自然地發生的,我和加列特本身是不相識的,我們是在開拍前一兩天、試假髮造型時才第一次見面,但我第一眼看到他就覺得很舒服自在,我覺得我們互相對望的一刻,就覺得我們可以信賴對方,而由始至終,我都感到我們互相配合得非常好,步伐一致地信任對方和演繹我們的角色。」 加列特則說:「我在開拍前也沒有見過亞倫甘明,我替補另一個辭演的演員去這個角色的,所以是很遲才加入劇組,當時我才剛拍完另一套戲,對於要立即去演一個這麼具挑戰性的同志角色還是有點猶豫,但我老婆看過劇本後,就對我說:『你一定要演。』她知道我想做一些跟以往不同的角色,所以她很鼓勵我去做這件事。」 加列特指,他和亞倫甘明在見面前通過幾次電郵,嘗試去找一找那種感覺,他說:「其實我並不擔心,因為我知道他是個很有才華的演員,我很想跟他合作。到真正見面、開拍時,一切都很順利,他是個開心果,平易近人,我們都很咬緣合拍,我們都很放鬆去演我們的角色。而且他是很易討人喜歡的人,所以我演很快愛上他的保羅,也就是這麼容易。」 亞倫甘明獻唱《I Shall Be Released》以真誠感染觀眾反思平等權利 《大愛同行》的故事涉及政治、文化和法律層面的分歧和矛盾,但當中最扣人心弦的,其實是它描繪出一些「局外人」所面對的困境及被人剝削權利的問題。亞倫甘明說:「我覺得所有好的戲劇都涉及抽寫『局外人』,他們如何因與別不同而被排斥,但上帝的大愛卻是無分彼此的。在《大愛同行》中,三個『局外人』努力地爭取被世界容許他們相親相愛,而其實每個人都不應被剝奪愛的權利。本片講及同志平權、領養兒童、以及我們如何看待缺陷,還有就是關於家庭和每個人渴望被愛和關心的基本欲望。」 加列特說,拍這電影絕對不易:「很多人單單看了故事大綱,就已經說這是『70年代催淚基片』,我們知道要避免過份濫情是很重要的,而我們亦希望以最真誠的情感去打動人。」於是,導演善用了片中對魯迪來說非常重要的音樂來說故事,恰到好處地推進劇情,表達情感,同時亦激動人心,片中亞倫甘明唱了好幾首歌,而電影以魯迪獻唱卜戴倫(Bob Dylan)的《I Shall Be Released》作結,更是把情緒推向高峰,亞倫甘明說,他本身不認識這首歌,而以這歌作電影結尾,亦是很後期才決定的事,是導演幾經辛苦拿到歌曲的版權許可後,才告訴亞倫甘明,並把一條由Bette Midler演唱此曲的片段給他作參考:「那是在70年代,Bette Midler在紐約一間同志澡堂演唱《I Shall Be Released》,而Barry Manilow也陪伴著她,我想,那是最動聽、最令人聽到毛管戙的版本。而當我錄唱這歌時,已經是拍攝的後期,我已經經歷和感受到很多魯迪的內心世界,而我覺得在最後,他望著保羅唱『I swear my love. We shall be released』時,是很美麗的一刻,這首歌很配合這個故事,當然亦很配合片名(歌詞中有"any day now" ,本片的英文片名)。」 導演說:「美國有過百萬對同志伴侶,當中有二至六百萬對已表示希望收養孩子,只要社會許可,他們希望可以成為家長,組織家庭。我覺得,任何一個身體上、情緒上和心理上健康的人,有能力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家,而且願意去愛和照顧一些被世界遺棄的孩子,他們都應該有權利去把一個孤兒帶進家裏,組織家庭。他們在睡房關上門後做些甚麼,不應該是被禁止收養孩子的原因。」 亞倫甘明希望觀眾看完《大愛同行》後可以作出反思:「觀眾會看到魯迪、保羅和馬高這三個深愛對方、亦是對對方最好的人,是如何因其他人的敵意、偏執和成見,而被迫分離。雖然時移世易,很多事情已經改變了,但觀眾都知道歧視依然存在,他們亦會知道自己是這個不平等世界的其中一份子,因此會有切身的感受。」 關於台前幕後 查佛斯芬Travis Fine ﹣ 編/監/導 美國籍電影人查佛斯芬,演員出身,曾參演過《狂林戰曲》(The Thin Red Line)、《我有冇問題》(Girl, Interrupted)等電影,以及多部電視劇如《CSI: Crime Scene Investigation》。其後開始對幕後工作產生興趣,1996年更入讀紐約電影學院,開始從事編劇、監製和導演的工作,翌年更編監導了首部校園喜劇長片《The Others》,2009年作品《The Space Between》,而為他帶來最多掌聲和肯定的,必定是《大愛同行》(Any Day Now),揚威多個電影節。 亞倫甘明Alan Cumming﹣飾演 魯迪Rudy 蘇格蘭裔美國演員,才華洋溢,擁有豐富電影、電視、及舞台劇演出經驗,曾在倫敦演出舞台劇如《Hamlet》、《Accidental Death of an Anarchist》(奪得Olivier Award)、在《Bent》中擔正、以及《The Bacchae》;而在百老匯他則演出過《The Threepenny Opera》及《Cabaret》 (奪得Tony Award)、及《Design for Living》,實力有目共睹。電視劇方面,有《色慾都市》(Sex and the City)、《The L Word》、及令他獲得兩個艾美獎提名的《法妻》(The Good Wife)等。電影方面,近期作品有《艷舞巨星》(Burlesque)、《暴風雨》(The Tempest)等。亞倫甘明在1998年已公開自己是雙性戀,現在與丈夫定居曼哈頓,他多年多致力推動同志平權,亦曾表示自己也希望收養小孩。 加列特迪拉亨特(Garret Dillahunt)﹣飾演 保羅Paul 美國演員,曾參演多部電視劇及電影,電視劇有《Raising Hope》、《Law & Order》、《CSI》、《ER》等,電影方面有《時凶獵殺》(Looper)、《凍死骨》(Winter's Bone)、高安兄弟的《2百萬奪命奇案》(No Country For Old Men)、畢彼特主演和監製的《叛逆暗殺》(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奪命無聲》(Killing Them Softly)、及即將上映的《12 Years a Slave》等。 Special Thanks to: Golden Scene |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