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3年11月29日
地點: 誠品電影院A廳

近年的確喜歡了台灣這個地方, 原因也可能是被當地的文化與藝術氣息所吸引吧, 所以很多時候都會到台灣遊逛一番. 當然, 也因為這樣, 漸漸對台灣電影也有著一定的好感, 追看不少台灣電影作. 今年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這部作品, 從影像上捕捉著不同角落的讓台灣, 配上吳念真的旁白, 撮合成一部讓台灣人產生共鳴的電影. <看見台灣>無疑是一部歌頌台灣正面的作品, 鳥瞰台灣的怡人風景, 配上台灣民族歌曲, 旁白點綴著台灣的發展, 讓台灣觀眾產生共鳴的電影.

<看>片從鏡頭下捕捉著台灣的山脈出發, 以不同的烏瞰拍攝, 呈現出台灣的一面. 片中配上了吳念真的旁白, 從他的旁白跟影像的相對, 讓觀眾們可以從這小小的銀幕上, 看到台灣的不同景色, 以及流露著不同的人與物. 片中除了道出了對台灣的好外, 還有說出了台灣正在面臨的不同問題, 從鏡頭下所拍攝到一些環境上的問題, 旁白上也點綴出這些問題所引致出來的後果, 讓作為台灣人民的觀眾們, 來自我反思一番, 如何拯救他們心目中的美麗的小島嶼 - 台灣.

無需多說什麼, 明顯的就是影片的角度, 是在刻寫著台灣的美好, 從那清徹的影像, 流露著秀麗的景色, 在選景上可算是別出心裁, 因為這可能對於台灣觀眾來說, 有些地方可能也不太認識, 更何況是香港觀眾呢? 當然, 在觀看的時候也會明白到, 作為一位香港的觀眾, 未必是這麼容易的投入, 或是容易對影片產生共鳴, 始終兩地文化有異, 要有共鳴感, 就大慨是要兩地有不少共同之處, 才會較易感受箇中情懷吧.

在觀影之前, 也沒有特地去了解此片是想從那一角度出發, 來歌頌他們這片土地, 當看到一堆堆以鳥瞰的影像方度來拍攝之時, 即刻突然一想 - 難道這個半小時, 觀眾們都化身成小鳥在看台灣嗎? 結果如願以償, 這個半小時就只是鳥瞰的鏡頭, 從影像上看到似是在電視節目搬的景色, 確實拍得太完美了, 同時間所帶來的感覺是 - 拍得有點刻意了, 刻意得將這些的景色影像調整之下, 卻顯得有點做作之感.

在這一堆堆的鏡頭聚焦在一起, 卻覺得是有點失去影片的焦點, 其實導演想看的是那一個台灣的呢? 這滿滿的鏡頭在剪接下, 無疑是能夠表現出影像上的美感, 但這也似是又未能夠易於讓觀眾投入 (大慨只是台灣以外的觀眾, 才有這樣的感覺吧!), 這些的鏡頭思意未能充分的表達出來, 只感到導演就是為了捕捉台灣的風景, 才會對焦這些不同的景色, 當然, 這些的地方大慨不是每一位台灣人都曾到過這些的地方, 但是從這樣的手法來處理, 似乎令這些地方就顯得更陌生的感覺.

作為台灣以外身份的觀眾來看, <看>片確是一部從外表的包裝來看, 十分精緻的作品, 不過若說是箇中的含意, 就似是感到有點的模糊, 這些的影像堆砌出來, 感覺就有點累贅, 沒有一個很清晰的觀點, 令作為觀眾的, 就只是在這些畫面上, 從高空看著那台灣的不同地點, 捉摸不到一定的觀點, 也會一直在猜想導演捕捉這些景色的觀點何在, 似乎到最後的一刻, 也沒有這個觀點的解釋. 其實影片整體是拍得還不錯的, 只是觀眾的層面上, 就只有台灣本土的觀眾才會有共鳴的... 未知會否有香港的導演, 也來一部<看見香港>呢?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