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星奇緣》導演 羅渣米素Roger Michell

※第70屆金球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迷失東京》金像級男星 標梅利Bill Murray
《沙煲兄妹日記》金像級女星 羅娜蓮妮Laura Linney

《當總統遇見皇上》
HYDE PARK ON HUDSON
2月7日 公映


電影簡介
《當總統遇見皇上》(Hyde Park on Hudson)由《摘星奇緣》(Notting Hill)導演羅渣米素(Roger Michell)執導,加上《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金像級男星標梅利(Bill Murray)、《沙煲兄妹日記》(The Savages)金像級女星羅娜蓮妮(Laura Linney)、《摘星奇緣》森姆韋斯(Samuel West)、《鐵娘子-戴卓爾夫人傳》(The Iron Lady)奧莉花高雯(Olivia Colman)、《畢業生》(The Graduate)女星伊利沙伯韋遜(Elizabeth Wilson)、《鬼眼》(The Sixth Sense)奧莉花威廉士(Olivia Williams)等一眾演技派紅星主演,打開美國總統羅斯福情婦黛絲的私密日記,透過美英的「熱狗外交」及她與總統的絕密情史,由內到外透視羅斯福鮮為人知的一面。

故事大綱
1939年,二戰如箭在弦之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大宅內,發生了兩件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的事件:一夜之間扭轉全球局勢的美英「熱狗外交」,傳為一時佳話;而羅斯福總統(標梅利 飾)與紅顏知己黛絲(羅娜蓮妮 飾)的絕密私交,亦同樣引人入勝!
羅斯福的遠房表妹黛絲,兜兜轉轉竟做了總統情婦,如此風流韻事一直無人知曉,直到黛絲百年歸老,她與羅斯福的情信被發現後才公諸於世。而在她的日記中,更記載了當年總統與英王佐治六世非一般的週末之約。為何英國王室首次訪美,羅斯福竟以「熱狗野餐」招待貴賓?一隻普通不過的美式熱狗,如何打救英國於水深火熱之中?羅斯福在人前人後,又是否判若兩人?黛絲以第一身披露當中不為人知的點滴,以及她與總統之間更鮮為人知的絕密情史!


創作源起 與羅斯福紅顏知己的一面之緣
話說八十年代,本片編劇李察尼爾遜(Richard Nelson)被朋友邀請到一座位於紐約、剛被其老戶主捐給公益信託的私人大宅參觀。該宅面向哈德遜河(Hudson River),非常破舊,油漆早已褪色,感覺有點陰森。這座名為Wilderstein的大宅,正是薩克利家族(Suckley)的祖傳住所,只少兩代人都在那兒居住。

編劇李察憶述:「我們走到一樓,經過大廳,見到剝落的牆紙、殘舊且下陷的沙發、破爛的東方色彩地氈,但吸引我目光的,只有這大宅的女主人黛絲薩克利(Margaret Daisy Suckley),亦是這部電影的女主人翁。那時她就坐著看報紙,對身邊走過的陌生訪客視若無睹。那次跟她有過一面之緣後不久,她便百年歸老了。」

黛絲去世後,大宅便對外開放給公眾參觀,並進行了修復工程,還原十九世紀末的莊華風格。這大宅是黛絲遺留給我們的其中一樣東西,而另一樣重要遺物,就在她牀下發現的一個小皮箱,皮箱中是她與她的五表哥──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私人信件,以及記載了他們關係的日記簿。


憑藉秘密信件日記 重構改寫歷史之周末
雖然部分信件和書頁已經遺失,但剩下的卻記載了一段豐富且動人的愛情,一個自稱「小泥鷦鷯」(the little mud wren)、把自己看作「其中一件傢俱」(part of the furniture)的女子,與那位上世紀叱吒風雲權傾全球的總統之間的神秘親密關係。

「閱讀這些信件和日記,就像打開了一個窗口,讓我們窺探總統強悍背後,那脆弱、有缺陷、不為人知的一面。而黛絲就是羅斯福最親密的摯友,在她面前,他才可以完全放下重擔、戒備,忘卻繁重的工作以及世界大事帶來的煩惱。我們現在僅存羅斯福坐輪椅的照片,正正就是由黛絲拍攝的,可想而知黛絲是羅斯福最信任的人。」李察說道。

從黛絲的日記中,可以看到她清楚地記載了1939年英王佐治六世伉儷到訪羅斯福海德公園大宅的細節。那次是英國王室首次訪美,她以作為「熱狗野餐」座上客的角度,寫下其所見所聞。飾演黛絲的羅娜蓮妮(Laura Linney),為此做足功課,她說:「事前我也特意到黛絲的大宅,閱讀她的家族歷史等。進入她的睡房,參觀她書架上的書,加深了解她的所思所想。」

扮演背著妻子與黛絲搞婚外情的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憑《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角逐奧斯卡影帝的標梅利(Bill Murray)說:「當你閱讀黛絲的書信和日記,你可以看到羅斯福十分相信這名女子,亦知道這女子願意支持他。畢竟,當總統是世上其中一項最寂寞的工作,這些有知音人相伴的時刻對他來說十分難得。」

羅斯福與黛絲的私情,以及與英王伉儷共度周末,這兩個故事成為了電影《當總統遇見皇上》的創作核心。李察說:「我創作的時候,這兩個故事交替並置,互相暉映。我們可以看到英王為了救國,要在人前隱藏自己的不安和自卑,且裝作自信;而同時,黛絲愛上羅斯福後,才慢慢發現真正的他,與平時在群眾面前的他,原來是有所偏差的。」


二戰迫在眉睫 羅斯福「熱狗外交」救英國
1939年6月,英國跟德國的大戰如箭在弦,極度需要美國出手協助,所以英王伉儷應羅斯福的邀請,遠赴紐約海德公園(Hyde Park on Hudson)的大宅與羅斯福共度周末。那時,美國上下官民也認為,國家應該隔岸觀戰,不應插手歐洲戰爭;加上當時,英王愛德華八世為了娶美國失婚婦華里絲(Wallis Simpson,亦即「温莎公爵夫人」),不愛江山愛美人,將王位讓給弟弟佐治六世,令英國上下都對美國恨之入骨。佐治六世要藉著這次到訪,證明他對美國的敬重,於是羅斯福慷慨就義送他一隻「熱狗」!

其時,正當國際傳媒都非常關心這次週末之約的每個細節時,羅斯福竟然邀請英王伉儷一起野餐食熱狗!菜單上不聞山珍海饈、美酒佳餚,只見火腿火雞、沙律啤酒、還有熱狗!所有人對此都大惑不解,英王伉儷擔心被愚弄,似乎沒有人明白羅斯福這個「熱狗野餐」背後之用心良苦。野餐當日,當女王伊利沙伯還顧著保持形象,用刀叉慢條斯理地享用熱狗時,英王佐治六世已經放低刀叉,像美國人般大口大口地吃熱狗,而當這個消息及照片登上翌日新聞頭條之時(《紐約時報》以「KING TRIES HOT DOG AND ASKS FOR MORE」作頭條),亦是世界大勢被扭轉的一刻!

英王事後用電報多謝羅斯福,說明他倆似已建立了「特殊關係」(a special relationship)。這次「熱狗外交」表示著英國與美國平起平坐,無分彼此,這個周末正是英美兩國展開「特殊關係」的起點。那隻熱狗是英美關係重要一幕,英王吃熱狗亦充滿象徵意義。原來當年奠定世界局勢的不是甚麼繁文縟節的官方式會談,反而是百分百美國口味的香腸熱狗!


傳奇背後隱藏人性和幽默 編劇譜出鮮為人知軼事
男主角標梅利憶述:「記得當日我看完劇本,便馬上致電導演討論。他還說『我會飛來美國找你的』,之後我們去了沙灘,繼續討論劇情呢!」飾演其「對手」英王佐治六世(又名Bertie)的《摘星奇緣》(Notting Hill)男星森姆韋斯(Samuel West)則補充,《當總統遇見皇上》是一部充滿人性的電影,只不過碰巧主角本身是總統與國王罷了:「這部電影,只是解開公眾人物私底下真性情的一面。總統與國王也是人,也會犯錯,在派對和睡房做的,也跟我們一樣吧?」

當日英王跟羅斯福在私人層面和情感上,絕對可以找到共鳴。羅斯福因小兒麻痺症而不良於行,英王佐治六世則受「口吃」困擾,二人均為一國領袖,必須面對和克服這種揮之不去的自卑感;另一方面,較年長的羅斯福看待英王就如兒子一樣,而不被親父寵愛的英王佐治六世,竟然在羅斯福身上感受到有如父愛般的關懷。看過《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的觀眾,應該對佐治六世的故事不感陌生吧?

森姆韋斯亦大力盛讚編劇李察的劇本非同凡響,他說:「李察把劇本當作舞台劇的來寫,他很相信演員,不會只顧叫你依著劇本來演,你不會看見『很憂心的』或者『很憤怒地』等字眼,劇本給予很大空間,感覺上是由得我們演員自己來詮釋。」森姆續說:「我看了很多英王和伊利沙伯的傳記,也看了羅斯福的。第一夫人愛蓮娜(Eleanor)說女王伊利沙伯會向群眾揮手和微笑,讓每個人也感受到她似向自己打招呼那樣。」


小兒麻痺致不良於行 強人總統的不完美
標梅利形容他的角色:「羅斯福是我至今演過份量最重的一個角色,今次我更要演出他背後鮮為人知的個人面貌,幸好劇本充滿人性,讓我可以拿捏得宜。他每做一個決定,便可影響數以百萬計的人。作為全國領袖,他很小心奕奕與海外事務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度,但同時致力重建大蕭條後的美國經濟。他要平衡財政同軍事兩邊。他知道何時是妥協的時候,何時是企硬的時候。」

標梅利更憶述某夜他在拍攝地英國遇見「總統」:「有一晚拍攝完畢,我駕車到倫敦美國大使館旁的Grosvenor廣場,那裡有個羅斯福像,在他死後一年建的。他穿上軍衣站著,就像英國人民的好友一樣。」

羅娜蓮妮補充說:「羅斯福內外兼備,充滿政治智慧,人人都愛戴他,喜歡與他相處。我非常喜歡標梅利與森姆韋斯扮演總統和英王的每一個場面!記得有一幕,兩個大男人本來各有身體或心理上的缺陷,但二人最後達致共通的理念,就像一凹一凸遇上了一樣!」。

標梅利演繹有小兒麻痺症的羅斯福,他說:「我姊姊有小兒麻痺症,她從小便要戴上支架,亦患有不少後遺症。羅斯福的意志戰勝了這個缺陷,很是厲害的,你從沒見過這個男人自憐的樣子。他很強調不可以有他坐在輪椅或拿著柺杖的相片,而大家亦已有共識。另一方面,他亦是個開明的人,例如他舉辦了從未有總統舉辦過的記者招待會。」


羅斯福雙腳殘缺但上身發達 打造隱世輪椅考功夫
羅斯福從來不容許外人看到他坐輪椅的模樣,因此他坐輪椅的照片亦少之有少,劇組要仿造羅斯福的輪椅絕非易事。美術總監森姆保奧斯(Simon Bowles)形容:「我們重造了羅斯福的輪椅,原來他有好幾張輪椅,我們最後選了今日收藏在Springwood圖書館內他桌子旁的那一張,你以為做一張輪椅很容易?輪子由荷蘭運來,我們要自行改裝一張廚房椅,在兩邊配上輪子,中間的鋼架結構也要再做,還要選定哪種橡木,又要決定生鏽後變甚麼顏色等!」

除了輪椅,羅斯福因雙腳殘缺而加強鍛鍊上身,因此他的上身是比較健碩,與肌肉萎縮的雙腿形成很大對比,美術總監亦要為標梅利塑造這樣的效果,標梅利又說:「羅斯福鍛鍊上身肌肉,曾經消失的腹肌也重新鍛鍊起來,甚至令大腿部分肌肉恢復活動能力。」由此可見,羅斯福真是個不肯向命運低頭的強人!

曾任《叛諜追擊 2:機密圈套》(The Bourne Supremacy)、《影子滅殺令》(The Ghost Writer)服裝設計的甸娜歌蓮(Dinah Collin),指導演以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給她作為藍本,導演要求的是正如此莎劇一樣情感豐富,同時亦包含趣味。她說:「因為沒有黛絲的相片,我便取材美國三十年代女士的穿衣打扮。」劇組透過把古舊服裝幫助演員代入角色,再把觀眾引入那個世界!


延續「無話兒」王室深情 英王伉儷亮麗演出搶鏡
飾演英王的森姆韋斯說:「那時的英王已近乎完全克服了他公開演講的障礙,但他在公眾場合說話,始終有點害羞,他面對信任和喜歡的人,口吃情況才會減弱。」標梅利則謂:「讀著英王與女王伊利沙伯的故事,感到他們真的互相深愛著對方!」

根據森姆韋斯的分析,佐治六世敬重伊利沙伯,因為她能給他自信,其實伊利沙伯亦不乏裙下之臣,但她只愛佐治六世,非君不嫁。森姆說:「我感覺到,英王佐治六世與伊利沙伯,加上他們的子女,這個家才是英國王室家族作為『家族』的真正開始。後來佐治六世成為英王,他更對英國首相邱吉爾說他希望長治久安,所以這個旅程對全國以至王室也十分重要。」

扮演女王伊利沙伯、曾演《鐵娘子 – 戴卓爾夫人傳》(The Iron Lady)的奧莉花高雯(Olivia Colman)說道:「其實英王伉儷跟羅斯福一樣,廣受自己國家的人民愛戴。出發前當晚,伊利沙伯看到報導拿她跟華里絲(溫莎公爵夫人)作比較,她即時對旅程更加無所適從。原來不止英國,美國群眾也一樣放長雙眼看著她跟華里絲。」

標梅利則非常欣賞二人,覺得他們前來美國十分勇敢,他說:「他們讓美國群眾親身跟他們接觸和說話。他們這樣做,是為了讓美國人民首肯加入他們的戰爭,所以才做到像鄰居過來借砂糖那樣。他們改變了群眾對王室成員的看法。」森姆韋斯補充:「他們相信在美國可以重建印象,最後他們也凱旋返國,我認為英王成功從其父親的陰影走了出來。」


第一夫人也愛權 種下丈夫偷食惡果?
標梅利說:「我感到羅斯福與愛蓮娜關係的核心,是教養把他們二人拉在一起。他一直學習無懼,而愛蓮娜也有名言『每天也幹你恐懼的事』,他們自小已被教育,要成就大業。他們非傳統夫婦,也知對方各有異心,但他們明白要保持這段關係,與對方合作,這樣才能達成目的。」

扮演第一夫人愛蓮娜、曾演《鬼眼》(The Sixth Sense)、《影子滅殺令》(The Ghost Writer)的奧莉花威廉士(Olivia Williams)說:「我曾與標梅利合作過《撬牆腳》(Rushmore),本身已分屬友好,對今次合作亦有很大的幫助。羅斯福夫妻彼此了解,也互相接受了對方有異心。政治上她是他的使者,代他去他不能前往之地,他也聽從妻子,把其理念帶進政府。雖然我已熟讀她的演辭,她在公開演說有一把獨特聲線,我做了大量資料搜集,但導演不希望我『模仿』她本人。」

原來奧莉花當日不顧一切要求接拍此片:「扮演愛蓮娜這樣的人物是演技的挑戰,她為人權和種族權益做了不少爭取,她以第一夫人的名義幫助別人,我希望演得恰如其分,同時也可以打開她的私密世界,演活那個擁有較少權力、其睡房就是外母大人置裝房的她。愛蓮娜不會向人示好,她不會向英王伉儷拍馬屁,那是她的原則,我很需要演繹出她的威嚴。」


兒女私情與英王君臨 總統母親在旁見證
拍過《畢業生》(The Graduate)、希治閣名作《鳥》(The Birds)的老牌女演員伊利沙伯韋遜(Elizabeth Wilson),分析羅斯福的母親莎華(Sara)一角,她說:「很榮幸可以扮演羅斯福的母親,她的家族經歷甚豐,他們本來有經濟難關,還好她儲了一些積蓄。如果沒有這位母親支持,羅斯福的人生也會不一樣。我估莎華知道眼前在發生甚麼事,她可以處理得宜,她亦深愛羅斯福這個兒子。」

標梅利則十分喜愛這名扮演他媽媽的演員,他說:「我想跟伊利沙伯韋遜相處更多,她像本百科全書一樣,羅斯福母親是一個強者,而伊利沙伯也很強悍,且年長得可以當我母親!」


關於台前幕後
標梅利Bill Murray (飾演 羅斯福President Franklin Roosevelt)
憑蘇菲亞哥普拉(Sofia Coppola)執導的《迷失東京》(Lost in Translation)連獲金球獎、英國BAFTA、獨立精神大獎、紐約、洛杉磯、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的最佳男主角,同時角逐奧斯卡影帝。芝加哥出生的他,曾加入NBC《周末狂熱》(Saturday Night Live)第二季創作,更贏得艾美獎。電影首作為艾雲列文(Ivan Reitman)執導的《瘋狂夏令營》(Meatballs),之後二人合作了《熱鬥小斑馬》(Stripes)及家傳戶曉的《捉鬼敢死隊》(Ghostbusters)兩大系列,其餘重要電影有《偷天情緣》(Groundhog Day)、《杜絲先生》(Tootsie)、《剃刀邊緣》(The Razor’s Edge)、《衰鬼波士》(Scrooged)、《艾活傳》(Ed Wood)、2000年版《哈雷姆特》(Hamlet)、《e煞絕地逃亡》(City of Ember)以及占渣木殊執導的《咖啡與香煙》(Coffee and Cigarettes)、《當年相戀意中人》(Broken Flowers)、《我係殺手 年中無休》(The Limits of Control),亦曾憑導演韋斯安德遜(Wes Anderson)執導的《撬牆腳》(Rushmore)獲頒紐約影評人協會、全國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獨立精神大獎最佳男配角,其後與導演合作無間,包括出演了其《癲才家族》(The Royal Tenenbaums)、《八個捕鯊的娛民》(The Life Aquatic with Steve Zissou)、《大吉利是有限公司》(The Darjeeling Limited)、聲演《狐狸先生無得頂》(Fantastic Mr. Fox)以及《小學雞私奔記》(Moonrise Kingdom)。

羅娜蓮妮Laura Linney (飾演 黛絲Daisy Suckley)
演技派女星,三獲奧斯卡提名,先後憑《請你靠緊我》(You Can Count on Me)、《引人入性》(Kinsey)以及《沙煲兄妹日記》(The Savages)獲女配角及影后提名。憑《請》片贏得演員公會、金球獎、獨立精神大獎影后提名,並獲頒紐約及全國影評人協會影后,《引》亦獲金球獎及演員工會最佳女配角提名,更獲頒全國影評人協會最佳女配角,《沙》片再獲倫敦影評人協會影后提名等。此外,亦憑電視劇《靚太身前事》(The Big C)獲金球和艾美獎提名,之後參演金像大導湯賀柏(Tom Hooper)的短劇《John Adams》,亦獲演員工會、金球和艾美獎。重要電影有《愛.對抗》(The Squid and the Whale),金球及獨立精神大獎提名)、《懸河殺機》(Mystic River,獲英國BAFTA提名)、《真人Show》(The Truman Show)、《一級恐懼》(Primal Fear)、《真的戀愛了》(Love Actually)、《剛果驚魂》(Congo)、《恐怖靈訊》(The Exorcism of Emily Rose)、《保姆日記》(The Nanny Diaries)等。亦曾憑《Time Stands Still》獲劇壇「東尼獎」提名,亦曾參演《危險關係》(Les Liaisons Dangereuses)、與《救參96小時》男星里安尼遜(Liam Neeson)合演,再獲「東尼獎」提名的《妒焰飛灰》(The Crucible)等劇 。

導演/監製 羅渣米素Roger Michell
南非出生,英國血統,劍橋畢業。1977年,先後在全國學生劇場節(National Student Drama Festival)、愛丁堡戲劇節(Edinburgh Festival)獲得「莎士比亞皇家劇團」(The 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的Buzz Goodbody獎及Fringe首獎。曾在多個英國知名劇場執導作品,在史特拉福和倫敦替「莎士比亞皇家劇團」執導長達六年時間。九十年代初,開始拍攝電視作品,包括迷你劇集《The Buddha of Suburbia》還有BBC的紀錄片,以及電視廣告。執導電影包括《勸導》(Persuasion,獲英國BAFTA獎)、茱利亞羅拔絲(Julia Roberts)與曉格蘭特(Hugh Grant)合演的愛情喜劇經典《摘星奇緣》(Notting Hill,獲Empire大獎)、賓艾佛力(Ben Affleck)與森姆積遜(Samuel L. Jackson)合演的《連鎖導火線》(Changing Lanes)、丹尼爾基克(Daniel Craig)主演獨立片《凶汽球》(Enduring Love,獲英國導演公會獎、歐洲電影大獎、英國獨立電影獎最佳導演提名)、夏里遜福(Harrison Ford)、麗素麥雅當絲(Rachel McAdams)主演喜劇《晨早兜巴星》(Morning Glory)等。

編劇 李察尼爾遜Richard Nelson
曾與導演羅渣米素在劇場合作。劇作在全球公演,包括紐約百老匯、歐洲多國,甚至日本、俄羅斯等。其中十個劇作獲莎士比亞皇家劇團選用,他在劇團內亦是榮譽創作人,而編而優執導的他,也曾在英美等地執導。曾把Edith Wharton小說改編成電影《Ethan Frome》,由《寫我深情》(Shakespeare in Love)金像級導演John Madden執導、里安尼遜與《鬼線人》(Medium) 女星柏德詩雅亞桂蒂(Patricia Arquette)合演。劇場作品包括《Farewell to the Theatre》(去年三月全球首演,由《當總統遇見皇上》導演Roger Michell執導)、《Goodnight Children Everywhere》(獲Olivier Award最佳劇目)、《Two Shakespearean Actors》(獲「東尼獎」最佳劇目提名)、《Some Americans Abroad》(Olivier Award最佳喜劇提名)、音樂劇《James Joyce’s The Dead》(獲「東尼獎」最佳原著)等,另外,亦曾把俄羅斯經典劇目翻譯成英語版本。


Special Thanks to: Golden Sce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