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像獎及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波蘭斯基 最新作品
勇奪第68屆《威尼斯影展》「小金獅獎」
本屆《金球獎》「最佳女演員」雙提名

改編法國著名舞台劇《豆泥戰爭》(The God of Carnage)

《讀愛》《浮生路》金像及金球獎影后  琦溫絲莉 Kate Winslet
《沈默的羔羊》《高凶三萬呎》金像影后 茱迪科士打 Jodie Foster
《希魔撞正殺人狂》金像及金球獎最佳男配角及康城影帝
基斯托夫華爾茲Christoph Waltz
《芝加哥》《我兒子是惡魔》金像提名男星 約翰韋利John C. Reilly
領銜主演


《躁爸爸狂媽媽》

3月22日上映

故事大綱
《躁爸爸狂媽媽》改編自美國百老滙東尼獎「最佳戲劇」及英國奧利花戲劇獎「最佳新喜劇」 《豆泥戰爭》(The God of Carnage),講述在紐約市生活的兩對模範夫妻,因為雙方的兒子發生打鬥而相約談判。一切由文明理性的對話開始,逐漸發展為互相討伐,針鋒相對,最後更引發夫婦間的內鬨,令人啼笑皆非。

龍氏和高氏夫婦,他們一對是家庭用品商人和作家,一對是律師和投資經紀,同樣住在紐約市的中產住宅區,表面上體面而溫文。一日高氏夫婦的兒子撒卡利在公園用木棍打傷了龍氏夫婦的兒子伊頓,令伊頓的咀唇受了重傷,兩隻門牙掉落。為此龍氏夫婦米高(約翰韋利 飾)和潘妮(茱迪科士打 飾)邀請高氏夫婦阿倫(基斯托夫華爾茲 飾)及南茜(琦溫絲莉 飾)到他們家談判,討論和解方案。

最初四人均表現有禮,冷靜對話,但後來一連串小事觸發四人的敏感神經,他們慢慢失去理性,互相指罵,時而是雙方家長口角;時而雙男鬥雙女;時而三人聯手圍攻其中一人;時而是夫婦之間內鬨,互數對方不是。本來是一場希望以文明解決暴力問題的對話,但四人的文明包裝和自我規範,始終敵不過內心潛藏的原始性格,最終以野蠻方式結束這次談判。

本片是金像及柏林影展最佳導演波蘭斯基最新破格之作,並由四名實力超班、金像影帝影后級人馬擔綱演出,包括琦溫絲莉、茱迪科士打、基斯托夫華爾茲及約翰韋利,雙帝鬥雙后,演技火花四濺。


波蘭斯基藝高人膽大 單一場景 實時拍攝
挑戰高難度 盡揭人性虛偽一面

一向藝高人膽大的金像級導演波蘭斯基,佳作多不勝數,部部好評如潮,繼戰爭電影《鋼琴戰曲》和柏林影展銀熊獎得獎作《影子滅殺令》(Ghost Writer)之後,又再挑戰自我,執導改編自巴黎當代戲劇及小說女作家雅絲曼娜雷莎 (Yasmina Reze)的著名舞台喜劇《豆泥戰爭》(The God of Carnage),一改風格,炮製非一般的家庭喜劇。故事講述在紐約市生活的兩對模範夫妻,因為雙方的兒子發生打鬥而相約談判。一切由文明理性的對話開始,逐漸發展為互相討伐,針鋒相對,最後更引發夫婦間的內鬨,令人啼笑皆非,體現了人性虛偽、荒唐、充滿偏見的諷刺一面,把兩對家長的矛盾赤裸展現。

電影跟舞台劇一樣實時 (real-time)推進故事,讓觀眾跟隨四個角色同步見證這兩對家長如何從「好聲好氣」的談判發展成「互相指罵」,甚至夫婦內閧的局面。兩對家長分別從事商人和作家,律師和投資顧問,雙方都屬於得體的中產階層。他們起初以和為貴,希望好來好去,但當大家於討論中出現不同觀點之後,糖衣包裝下的真性情開始逐步揭露,盡顯語言底下的人性虛偽一面。

《豆泥戰爭》(The God of Carnage)的原著舞台劇是巴黎當代戲劇家雅絲曼娜雷莎的作品,該劇作在巴黎推出之後,旋即獲得劇評和普羅觀眾的高度評價,於巴黎賣過滿堂紅,票房爆滿,及後於倫敦演出,一樣一票難求,最後進軍紐約百老匯開演,更於英國奧利花戲劇獎奪得「最佳新喜劇」殊榮,及美國百老滙東尼獎「最佳戲劇」大獎。該話劇亦曾於香港公演,並在第20屆香港舞台劇獎中獲得喜劇/鬧劇組別的最佳導演(司徒慧焯)、最佳男主角(高翰文)及最佳女主角(彭杏英)三個獎項。自從親眼於觀眾席上見證過這齣戲的力量之後,波蘭斯基就知道這是改編成電影的好題材。波蘭斯基說︰「舞台劇的調子非常精彩,節奏明快,以實時推進故事尤其吸引。我從未拍過一部實時的電影,戲中連一丁點的時空轉移也沒有。我印象中自己連看也沒有看過這樣的電影呢。」

為了乎合原著精神,保留文字辛辣而精闢的風格,波蘭斯基請來原著編劇雅絲曼娜雷莎親自將故事改編成發生於美國的電影版。波蘭斯基就將故事的發生地點改成紐約市的布魯克林 (Brooklyn)。波蘭斯基說︰「劇本的精神似乎比較符合美國家庭多於法國,而布魯克林就似是這類自由主義者的所住之地。」

為了忠於原著,波蘭斯基選擇以極具挑戰性的實時拍攝,而放棄花巧的電影語言,因為這齣舞台劇之所以受歡迎,全因為它的對白句句精彩,令到一場又一場舌劍唇槍之戰,比拳腳動作看來更驚險、暗藏更多招式和毒辣的攻擊,就像一場球賽,一攻一守,活靈活現。其實,談判就有如一場攻防戰,波蘭斯基用九十分鐘加一個單一場景,配合四位演員的出色演技和尖銳對白,實時展開兩對怪獸家長之間的角力,中間沒有任何半場及中場休息,沒有加時,以最原始的戲劇張力打動觀眾,而這種挑戰確實不是任何導演都能勝任!波蘭斯基說︰「用實時拍攝是一項挑戰,其實從小到大,我都享受於一個場景內發生的故事,遠遠多於動作片。我喜歡跟角色同步的零距離感覺,就有如荷蘭畫家 Van Eyck的畫作《The Arnolfini Wedding》一樣,觀眾得以置身其中。其實,我以前都拍過於密閉空間發生的電影,但就未試過有如這部電影一樣,於一個自給自足的空間完成整個故事,對我來確說是全新體驗。」


史上最強金像級導演加演員陣容
演技大晒冷

而今次的選角,可說是由金像級導演波蘭斯基,率領史上最強的演技派進行史無前例的演技大晒冷。四位主角位位都是金像級演員,導演亦是頒獎禮和歐洲影展的常客,巨星級的陣容締造難能可貴的演技經典。跟舞台劇一樣,從故事出發,以演技為主,用最紮實的演出,從第一分鐘到最後一分鐘,以實時 (real-time)推進故事,分分鐘都是「戲」。沒有超凡演技,也不可能完成這樣的一部電影。每一分鐘的戲,演員的一舉手一投足,四大演技巨星拼擦出無限火花,戲味無限。

《躁爸爸狂媽媽》的四位演員都是演技派的代表人物,位位都是金像級人馬和名導演爭相合作的對象,今次竟然聚首一堂,展開史無前例的演技較量,是非常難得的機會。琦溫絲莉和茱迪科士打更雙雙憑本片提名本屆金球獎影后 (喜劇/音樂劇組)。

四大演技派巨星包括︰

(1) 琦溫絲莉 (Kate Winslet)
琦溫絲莉的威水史不用多說,她分別憑《理智與感情》(Sense and Sensibility)、《艾莉絲的情書》(Iris)、《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n a Spotless Mind)、《小飛俠前傳之魔幻童心》(Finding Neverland)、《隔牆有心人》(Little Children) 五度提名奧斯卡,當年成為30 歲以下女星獲得的最多提名紀錄,及後終憑《讀愛》(The Reader),成為奧斯卡影后,同年憑《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同時成為金球影后。

(2) 茱迪科士打 (Jodie Foster)
茱迪科士打曾分別憑《暴劫梨花》(The Accused)和《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兩奪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殊榮,是史上唯一幾位兩度於奧斯卡稱后的女演員。她亦憑《的士司機》(Taxi Driver)一片演出首獲奧斯卡提名,並演而優則導,執導長片至今共三部。

(3) 基斯托夫華爾茲 Christoph Waltz
基斯杜化華茲憑著昆頓塔倫天奴執導的《希魔撞正殺人狂》同年勇奪美國奧斯卡、英國電影大獎、金球獎的最佳男配角以及康城影展的最佳男演員獎項,揚威美國和歐洲。

(4) 約翰偉利 John C Reiley
約翰偉利憑著電影《芝加哥》(Chicago)的演出提名奧斯卡及金球獎的最佳男配角,並獲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封為最佳男配角。同年,他演出馬田史高西斯的《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和史提芬杜爾的《此時此刻》(The Hours),令同一屆奧斯卡最佳電影五強中的其中三部,都可見他的演出。另外,他亦曾經憑電影《Walk Hard: The Dewey Cox Story》提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喜劇/音樂劇組)。


四大演技派巨星同場較量 舞台劇方式綵排
互相挑戰演技

這樣一部實時發生的電影,演員必須每天都同時於片場出現,絕不能先拍某某一天,再在其後的時間補拍另一位演員的戲份,因為全齣劇的四位演員都是主角,每一場戲都有他們四個人,所以很少場口會有一位演員沒有戲份。波蘭斯基說︰「用這樣的方式拍戲,演員必須是可以互相共事的人。雖然四個角色各具特質和個性,但很幸運,他們四個人私下都非常合得來,令片場十分和諧。這不是拍電影經常遇到的事啊!」

由於電影的成敗很取決於演員的演繹,所以四位演員都對電影的調子作出長時間的討論。茱迪科士打說︰「即使是瘋狂的喜劇,也要以紮實的方式來演。電影以一種近乎誇張的方式來反映虛偽的荒謬。」在拍攝之前,導演波蘭斯基安排了接近兩周的綵排時間,讓演員熟習角色,探索電影的調子。琦溫絲莉說︰「我一向喜歡綵排,能夠於拍攝前綵排是一種奢侈的享受。我們事前都沒有預計過波蘭斯基會要求我們於綵排時由頭至尾熟讀整個劇本,有如排舞台劇一樣,但我很高興他讓我們這樣做,因為這有助我們更清楚走位,而他亦更清楚如何拍攝取鏡。況且,綵排是我們四人建立關係的好機會。能夠跟他們三位一起演戲是一種挑戰。你看看他們的成就就知道他們有多出色。我們每一個都希望能夠及得上對方的能力,這種感覺十分美妙。」

約翰偉利也認同說︰「綵排讓我有嘗試不同意念的機會,讓我有時間找到說對白的節奏,以及如何運用空間。而且,可以跟對手討論對白,交換意見。波蘭斯基將法語版以英文演繹。有時他會解釋對白在法語的真正含義,我們就會以美式英語的方法讓它聽起來更自然。戲中的演員全沒有架子,令我可以開心見誠的討論。加上波蘭斯基也曾當演員,他非常明白演員需要,也有興趣於綵排時協助我們以最接近真實的演繹方法表現角色。我們在綵排時經常發掘角色的動機。」

飾演約翰偉利妻子的茱迪科士打表示︰「對波蘭斯基來說,綵排時訂下方向,拍攝時就可專心集中於取鏡方面。他是一名出色的導演,極具風格。」另一位演員基斯托夫華爾茲也認同說︰「綵排對這齣電影尤其重要,除了令我們更習慣對方之外,也給我們實驗的機會,拿走不合適的想法。一般的電影拍攝很難有這樣的機會呢。」

四位演員在緊密的拍攝下亦建立了識英雄重英雄的友誼。茱迪科士打說︰「以實時拍攝是很大的挑戰。時間和空間的轉移全都發生於鏡頭之前,我們必須無時無刻都提高警覺,不過劇本本身已經寫得十分出色,令到轉接非常流暢。我拍過不少於一個場景發生的電影,四個人困在一個空間很容易就熟絡起來。這是我從影以來跟各演員最合拍的一次。我真心愛他們每一位,不能每天見到他們時我是會感到失落。」


琦溫絲莉飾演虛偽女強人 講家庭講子女講婚姻

演繹過無數古裝片的琦溫絲莉,今次於這部發生於現代的電影中,演出投資顧問南茜一角。琦溫絲莉形容自己的角色是一位非常忙碌的女強人母親,對於缺乏時間陪伴兒子,經常感到無助而內疚,但是在其他人面前,她對於如何當一個好母親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卻有著很強的主見,雖然實際上她自己在很多方面都不及格。南茜非常愛鍚自己的孩子,但有時候,連她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對於演技被一致肯定的琦溫絲莉來說,原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它以幽默的手法探討一些最家常的題目。琦溫絲莉說︰「這是我們通往世界的窗口。內容談到家庭教育和養育子女,也探討了婚姻的複雜之處,原著以喜劇的方式去表達更令故事尤其豐富和發人心省,能夠以人性的處境來開玩笑,是無論那一個國家的人都能夠找到共鳴的。」她續說︰「這是非常真實的處境。舉例說,家長於校園跟其他家長談判,總是要裝出很友善的態度,這是為了孩子著想,就算你不喜歡對方,都總要裝成很友善。」

除了是一部家庭電影外,故事亦涉及現代人被科技控制的另一主題。琦溫絲莉說︰「電影反映了現代人對電子科技的倚靠,如何令我們遠離現實。我們習慣以電子產品工作和消磨時間,反而沒有花時間建立真正的關係。我們倚賴傳短訊,又經常等著短訊傳來的鈴聲。」這層層推進的訊息,是琦溫絲莉非常喜歡這部作品的原因。琦溫絲莉續說︰「劇本最精彩的地方就是當觀眾以為故事談的某一些事情的時候,真正的主題才忽然出現。我真的很愛這個故事,它既真實又難以預測。你以為在看某類型的電影,但很快會發覺是另一回事。」

至於另一位影后級人馬茱迪科士打,亦被故事的意念吸引。茱迪科士打說︰「雖然電影有時以瘋狂和荒誕的方式表達,但角色和角色之間卻有著符合人類心理的真實關係,戲中反映的家長心理和對人的行為的觀察非常精彩。看著角色的互動,互相令對方抓狂,不停攻擊對方的要害,甚至連對方的小孩都不放過,真的很抵死。我們一直覺得人在成長中會建立某一種道德價值,但其實我們都非常原始,我們某些時候都有魔鬼的一面,如果我們願意承認,生活或者會從此好一點。」

茱迪科士打續說︰「道德這個題目很有趣。戲中的四個角色都嘗試尋找正確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政治正確的事情是否就是對的事情?慢慢地,四個角色變得越來越兇惡,我覺得這是有趣的地方。他們都是有禮貌的人,受過高等教育,而且思想成熟,來自中高產的家庭,身處社區的都是斯文人。你以為所有的討論都會很順利,誰知卻越來越走向下坡。」


茱迪科士打演繹緊張大師 角色既政治超正確又過份認真
由正常到失控

本身也是導演的茱迪科士打形容《躁爸爸狂媽媽》是一齣關於修養,同時是一部關於放棄修養的電影。茱迪科士打說︰「好像琦溫絲莉的角色,她看來永遠都是個好人,她不停調解大家的矛盾,但是每一個都知她最口是心非。我們看著她如何一路掩飾,又如何逐漸現出自己的真正要求。」

至於茱迪科士打,她所飾演的角色潘妮就跟琦溫絲莉的角色性格相反。潘妮是一位事事講求政治正確,對任何事情都過份認真的人,茱迪科士打形容她自己跟角色十分吻合。茱迪科士打說︰「她起初看來很正常,逐漸卻失控起來。角色之間的關係有著不同的層次, 兩對夫婦於婚姻關係中的問題於談判時亦開始浮現。我的角色潘妮是一位經常都十分緊張的女性。她於書局工作,同時正在編寫一本關於非洲之苦的書。她對於跟其他家長面談感到不安,覺得對方對世界發生的事一無所知。她的丈夫則是一個大好人,卻受不了太太的經常性緊張,往往以飲酒來逃避問題。」

跟琦溫絲莉一樣,茱迪科士打都很喜劇片中的轉折。茱迪科士打說︰「一直以來,我的角色潘妮都受不了基斯托夫華爾茲飾演的阿倫,潘妮覺得身為律師的他自視過高,而阿倫亦受不了潘妮那種經常為小事抓狂的個性,但很快四個人立場轉變,陣營竟完全不同,各自找到新的盟友,到最後四個人都討厭戲中的每一個人,故事完全刻劃了人際關係的脆弱及人的內心恐懼。」


語言就是武器 人際關係就是戰爭

兩位女主角對於原著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常拜服,戲中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口頭襌。例如茱迪科士打飾演的潘妮很喜歡說︰「真核突!」「這令我非常厭惡。」很明顯,最困擾她的事是令她令厭惡的行為。姬溫絲莉飾演的南茜就很喜歡說「很自然地」,但其實四個人中最不自然的就是她。約翰偉利飾演的米高就喜歡說︰「為何不跳去下一步?為何要去想得這麼深?為何人要思想?」這些精霹的口頭襌都反映了作者的語言功力。

琦溫絲莉亦認同劇本那尖銳而豐富的筆觸正是吸引她的地方。琦溫絲莉︰「戲中人物說的話有時很難聽、很過份,語言就是他們用來攻擊別人的武器、是釋放情感的工具又或是演繹別人思想的手法。然而,戲中每一個都不願意為出自自己口中的說話負責任。這亦是故事發展下去難以收拾的原因,沒有人願意為任何事負上責任。」

飾演潘尼丈夫米高的約翰偉利,雖然看來是最沒有殺傷力的角色,但其實他亦很有野心。約翰偉利說︰「他希望在社會踏上更高階梯,所以有一個比他更多學識的太太。其實戲中每個角色都非常虛偽,他們每一個人都覺得,如果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採用他們的價值觀的話,世界將會變得非常完美。米高一直表現友善,直至忍不住爆發,把內心說話一一說出。這是一個很有挑戰性的角色,戲中每一個人起初都掩飾自己真正一面,又各自在故事的不同部分爆發。雅絲曼娜雷莎的文字最厲害的地方,是每當你以為爭辯將完的時候,又會有另一個角色生出事端,令事情越來越糟,反映了美國家長最殘酷的一場語言攻防戰。」正如編劇雅絲曼說︰「當你把角色放在困難的處境,卻要他們表現文明,就是最佳的喜劇材料。」


演員資料

琦溫絲莉 Kate Winslet
琦溫絲莉的演技多年來深受業界肯定。她曾經五度提名奧斯卡的女演員獎項,直至至2008年第六度憑《讀愛》(The Reader)提名,終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殊榮。她憑《讀愛》橫掃金球獎、美國演員工會大獎、英國電影大獎及影評選擇大獎的最佳女演員獎項。同年演出的《浮生路》(Revolutionary Road)亦令她羸得金球獎的最佳女主角殊榮。近期她亦演出了史提芬蘇德堡執導的《世紀疫症》(Contagion)以及HBO頻道的《慾海情魔》,於《慾海情魔》的演出亦為她贏得多個電視大獎。琦溫絲莉自小於演員世家長大,13歲已經參演電視劇,直至參演彼德積遜執導的《罪孽天使》(Heavenly Creatures)始獲國際注視。1995年憑李安導演的《理智與感情》(Sense and Sensibility)首獲奧斯卡和金球獎提名。之後參演的《絕戀》演出亦大獲好評。其後,琦溫絲莉參演了占士金馬倫的《鐵達尼號》(Titanic),改變了她的一生。電影成為當時史上最賣座的電影,琦溫絲莉更奪得奧斯卡影后提名,令她在22歲已經有兩次奧斯卡提名紀錄,創下奧斯卡紀錄。之後,她再憑《艾莉絲的情書》(Iris)、《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n a Spotless Mind)、(隔牆有心人)《Little Children》《小飛俠前傳之魔幻童心》(Finding Neverland)獲奧斯卡提名,創下30歲以下女星最多提名紀錄。她的其他演出包括《性煙》(Holy Smoke)、《性書狂人》(Quills)、《鐵案懸謎》(The Life of David Gale)及《緣份精華遊》(The Holiday)。

茱迪科士打 Jodie Foster
演技精湛的茱迪科士打分別憑《暴劫梨花》(The Accused)和《沉默的羔羊》(Silence of the Lamb)兩度奪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殊榮,演技備受業內外一致肯定。她在代表作《沉默的羔羊》飾演的探員一角,為她贏得金球獎、英國電影學院大獎、紐約影評人大獎和芝加哥影評人大獎的殊榮。在她憑兩片封后之前,她亦都曾經憑《的士司機》(Taxi Driver)一片的精湛演出首獲奧斯卡提名,並於英國電影學院大獎同時憑《的士司機》和《小鬼頭賊阿爸》奪得最佳女配角和最佳新演員殊榮,是首位美國女演員能於英國電影學院大獎連中兩元。

茱迪科士打最近期的作品是同樣由高先發行,跟型男謝拉畢拿合演的《魔島傳奇》(Nim’s Island),打開合家歡市場。在此之前,她參演了由妮爾佐敦執導的《強復者》(The Brave One),强悍演出令她再奪金球獎提名。茱迪科士打從影以來,演出超過40部作品,包括跟丹素華盛頓合演的《案內人》(Inside Man)、票房大收的《高凶三萬尺》(Flight Plan)、法語電影《美麗未了緣》(A Very Long Engagement)、大衛芬查導演的《房不勝防》(Panic Room)、跟周潤發合演的《安娜與國王》(Anna and the King)、羅拔湛米斯基執導的《超時空接觸》(Contact)、跟里安尼遜合演的《妮爾的芳心》(Nell)、跟米路吉遜合演的《賭俠馬華力》(Maverick)等。

演而優則導的茱迪科士打亦三執導演筒,於1991年首次執導《錦繡童年》,再於1995年執導《冤家一族》,《愛在手狸》是茱迪科士打第三部執導作品。

基斯托夫華爾茲 Christoph Waltz
基斯托夫華爾茲憑著昆頓塔倫天奴執導的《希魔撞正殺人狂》(Inglorious Bastard) 勇奪奧斯卡、英國電影大獎、金球獎、和康城影展的演員獎項,他即將會再度跟昆頓塔倫天奴合作,拍攝和里安納度迪卡比奧合演的《Django Unchained》,最近期的演出有《三劍俠3D雙城暗戰》(Three Musketeers)、《情約奇藝坊》(Water for Elephants)、和《青蜂俠》(Thre Green Hornet)。基斯托夫華爾茲於歐洲演出過不少電影、電視劇,在歐洲備受尊崇。

約翰偉利 (John C Reilly)
約翰偉利憑著電影《芝加哥》(Chicago)的演出提名奧斯卡及金球獎的最佳男配角,並獲拉斯維加斯影評人協會封為最佳男配角。同年,他演出了馬田史高西斯的《紐約風雲》(Gangs of New York)和史提芬杜爾的《此時此刻》(The Hours),三部電影都是同一屆奧斯卡中的最佳電影五強。另外,他亦憑電影《Walk Hard: The Dewey Cox Story》提名金球獎最佳男主角 (喜劇/音樂劇組),他有份聯合創作的主題曲”Walk Hard”亦提名金球獎最佳電影主題曲獎及第51屆格林美音樂大獎的最佳主題曲獎。他的其他演出包括《Step Brothers》、《不一樣的天空》(What’s Eating Gilbert’s Grape)、《狂野之河》(The River Wild)、《一舉成名》(Boogie Nights)、《人生交叉剔》(Magnolia)、《在晴朗的一天收檔》(A Prairie Home Companion)、《鬼水劫》( Dark Water)、《娛樂大亨》(The Aviator)、《驚濤駭浪》(The Perfect Storm)、《從未咀過》(Never Been Kissed)、《狂林戰曲》(The Thin Red Line)、《我愛發脾四》(Anger Management)。

導演介紹

波蘭斯基 (Roman Polanski)
波蘭斯基生於1933年8月18日,三歲時舉家移居波蘭,1941年被囚進納粹集中營,後來歸化為美國藉,在1984年的自傳表示「電影就是他的全部」。

1955年修讀電影期間,獲著名製片家 Andrzej Wajda 垂青,參與不同電影的演出。執導第一部電影 《Rower》,以自己被劫的個人經歷拍攝而成,其後不斷嘗試拍攝不同的片種;由於波蘭斯基未能完成學校的理論課程,所以從未正式畢業,但後來被一間叫Kamera的製作公司聘請為助導。

1962年執導第一部電影《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得到空前成功,並在威尼斯影展(Venice Film Festival)得到「最佳影評獎」及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其後荷里活重拍該電影並選擇到別處發展。留在法國的波蘭斯基結識了劇作家Gerard Brach,兩人成為長期合作夥伴,連續在1965、1966年共同完成了兩部英語發音電影《反撥》(Repulsion)以及《死胡同》(Cul-de-Sac)。《反撥》是部驚慄心理劇,啟用了當時才21歲的法國女星嘉芙蓮丹妮芙(Catherine Deneuve)擔任女主角,電影以封閉空間成功營造懸疑氣氛,探討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狀態,大膽而瘋狂的表現手法,為波蘭斯基贏得一座柏林影展銀熊獎。黑色喜劇《死胡同》也不遑多讓,為他贏得1966年的柏林影展金熊獎,連續兩年奪得柏林影展大獎,才33歲的新銳導演波蘭斯基已經在大西洋兩岸聲名大噪。

波蘭斯基邀請莎朗塔特(Sharon Tate)加入他自導自演的《天師捉妖》(The Fearless Vampire Killers),莎朗甜美的外貌和表裡如一的善良個性深深吸引了波蘭斯基,在波蘭斯基的鼓勵下,莎朗的演出漸入佳境,影片才剛殺青,兩人已經形影不離了。完成《天師捉妖》後,莎朗回到美國,投入電影《娃娃谷》(Valley of the Dolls)的拍攝工作,波蘭斯基也踏上旅途,前往紐約為派拉蒙電影公司開拍他的第一部美國片《魔鬼怪嬰》(Rosemary's Baby)。

隨著《魔鬼怪嬰》的熱映和莎朗的懷孕,波蘭斯基以重金在比華利山的購置了豪華住宅,但好景不常,命運女神再次與波蘭斯基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1969年8月9日的清晨,這座氣派的豪宅成為了屠戮與血腥的地獄。經警方證實,包括女主人莎朗在內有五人被害,屍體上總共發現102處刀傷。已有八個月身孕的塔特身中16刀,她和化妝師被用繩子吊在起居室內,兇手用她的鮮血在牆上塗寫了「殺死豬玀」、「起義」等口號,而此時的波蘭斯基正在倫敦籌備新片的拍攝。由於沒有任何物品失竊,凶案顯得撲朔迷離,波蘭斯基本人也成為了警方懷疑的對象,甚至有人猜測這與《魔鬼怪嬰》中的魔鬼家族有關。1969年12月1日,洛杉磯警察局長斯宣佈經過8,750個小時的工作,莎朗兇殺案終告偵破。兇手乃邪教組織“曼森家族”的一男三女四名成員,而幕後主使者就是他們的領袖查理•曼森。關於兇殺動機,有說曼森希望以此懲罰統治階級的奢華墮落,也有說房子的前任主人曾與曼森有所過節,無論如何,莎朗血案因此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兒時的喪母與如今的喪妻之痛使波蘭斯基的創作變得更為黑暗,《馬克白》(Macbeth) 和《唐人街》(Chinatown)等影片就是那個時期的代表;由積尼高遜主演的《唐人街》更獲得11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導演。1977年,波蘭斯基因猥褻少女而遠逃歐洲,直到如今仍無法踏足美國的土地,但他對電影的癡迷卻依舊執著。1979年拍攝由娜塔莎金絲基主演的《黛絲姑娘》(Tess) 獲得了重要的成功,獲得六項奧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導演,並嬴得最佳攝影、美指及服裝設計等殊榮。休息一段時間後,1988年由夏里遜福主演的《亡命夜巴黎》 (Frantic)以至《偷月迷情》(Bitter Moon)更是著魔似的將扭曲的情欲和暴力傾瀉在影片中,成了一部情色經典。暴力和色情已滲透于波蘭斯基的影片中,也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陰霾。

2003年,《鋼琴戰曲》(The Pianist)的上映讓波蘭斯基再一次成為了全世界觀眾和電影人矚目的焦點,該片獲得了第55屆康城金棕櫚大獎,第75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艾哲倫保迪 (Adrien Brody) 和「最佳改編劇本」三項大獎。而後來的《影子滅殺令》(The Ghost Writer)亦為他贏得柏林影展銀熊獎最佳導演殊榮。

原著作者介紹

雅絲曼娜雷莎 (Yasmina Reze)
雅絲曼娜雷莎1959年生於巴黎,是巴黎當代戲劇及小說女作家。她的家庭熱愛藝術,長大後雷莎就到楠泰爾(Nanterre)修讀戲劇研究,成為劇場演員,不時創作劇本。她的劇本特色詼諧富黑色幽默,但亦不乏有嚴肅的訊息,部份作品更是屢獲殊榮。她憑首兩部原創戲劇作品《Conversation after a Burial》和《Winter Crossing》,分別於1987及1990年贏得法國戲劇界最高獎項莫里哀戲劇獎(Moliere Award)的最佳作家和Best Fringe Production。與此同時她也為波蘭斯基(Roman Polanski)翻譯卡夫卡(Kafka)的 《The Metamorphosis》,被莫里哀戲劇獎提名為最佳翻譯。1995年,她創作的喜劇作品《ART》(藝術)在法國進行首映後立即響譽國際,橫掃多個戲劇獎包括奧利弗戲劇獎(Olivier Awards)最佳喜劇獎、1998年紐約戲劇評論獎(New York Drama Critics Circle Awards)最佳編劇獎等,之後更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於世界各地上演,故事刻劃三個男人之間因一幅油畫而發生一場感情風暴。當中既富有黑色幽默,亦隱含人生哲理,令人回味無窮。

放映戲院:百老匯電影中心、PALACE ifc、AMC PACIFIC PLACE、UA皇室 /太古城中心 / 澳門銀河、The GRAND

Special Thanks to: Golden Scen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lex Chung 的頭像
    Alex Chung

    是日觀影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