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6年5月31日
地點: 安樂影片試片室

生於意大利的導演帕索里尼 (Pier Paolo Pasolini), 曾經執導過多部令人嘆為觀止的作品, 當中包括「生命三部曲」, 而<沙勞>更是一部挑戰觀眾道德底線, 至今仍是值得談論的一部作品. 1975年, <沙>片上映前夕, 帕索里尼於羅馬被殺害, 這事至今仍是一個謎, 而是夜觀看的這部由<紐約性訴>導演Abel Ferrara執導作品, 就是以帕索里尼去世前的一刻作為故事的骨幹, 把這一段事跡藉著影像重現觀眾眼前. <帕索里尼>影片調子略為平淡, 描寫人物亦未算十分深刻, 若然對人物沒有很深認識的話, 觀看時大概會有很多的疑問, 未免也會難以投入其中.

<帕>故事發生於1975年, 導演帕索里尼正開始其新作<沙勞>的宣傳, 走訪不同的國家, 以及接受不同的媒體報導. 11月2日, 在這一天, 帕索里尼完成了工作之後, 獨個兒到開著他的私家車, 在羅馬的街上平靜地駛過. 後來, 帕索里尼在街上帶著年輕的男孩, 開車駛往羅馬的海邊, 起初他欲跟男孩發生性關係, 忽然有幾名男孩突然衝上來, 用棍打帕索里尼打至重傷, 最後更被車輾過至死, 了結了這位具有爭議性的導演的一生......

對於帕索里尼這位導演, 最深印象的莫過於是<沙勞> - 當然, 他早期的作品也是讓人討論與具有爭議性, 如首作<乞丐>, <馬太福音>, 「生命三部曲」等等, 帕索里尼的影像, 展現出其權力與性愛的慾望 - 而這些影像, 亦成為帕索里尼的個人特色. 當他在羅馬去世後, 很多人對他的死有不少的猜測, 有些人說因為他是同性戀, 更有人說是跟政治有關, 孰真孰假至今仍是一個謎, 只能說的, 就是帕索里尼仍是很多影迷心中的一位大師級導演.

回到影片, 整部作品的篇幅不長, 主要的部份是講述帕索里尼生前的一段故事 - 說是生前, 不如說是他的其中一段傳奇故事吧. 電影以帕索里尼的不同創作作為故事的骨幹, 首先是<沙勞>的誕生, 接著是他的文字創作, 以影像詮釋, 展現出文字帶出的神韻. 整部作品大約一半的篇幅是講述帕索里尼的創作經歷, 而講述他去世前後的時序, 其實不太多, 故此片大概是著重人物的描寫, 多於去世前的經歷.

導演以不少的對白來演譯著這位導演的過去和現在, 當中描寫著他跟男性之間的性關係, 而接著的篇幅著重以他與母親之間的感情, 甚至是他與其他朋友之間的友情. 縱使提及帕索里尼的電影, 總會涉及性愛與政治元素, 然而在影片卻沒有關於後者的註腳, 箇中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電影的調子較為淡然, 導演以平實的手法拍攝, 影片有別一般傳奇電影般的多番註釋, 但因為在題材有點局限, 令整部作品有點失去焦點. 同時, 亦就如開始時所說, 若是對於帕索里尼不太認識的話, 看此片會難以投入.

由Willem Dafoe演譯帕索里尼, 論外型的確是有點相似, Willem Dafoe在演譯上也在模仿著帕索里尼的小動作 - 例如手托著額頭. 但是, 未知是否劇本的局限, 縱使外型與表現均為恰好, 不過卻覺得在人物描寫, 未算十分深刻, 這會令想藉著影片而認識帕索里尼的觀眾, 會有點模糊吧. 而片中演譯帕索里尼母親的, 是導演貝托魯奇前妻, 更是跟帕索里尼曾經合作的Adriana Asti, 她在片中的演出不算很多, 但是內心戲的演譯, 卻是留下深刻印象.

雖然<帕>片是一部以人物為主題的作品, 不過在整體的描寫上, 又未算是十分深刻 - 應該這樣說, 觀看之時未能清晰地看到導演其實是想描寫帕索里尼的那一個階段. 再者, 影片中的對白時以意大利語, 時以英語, 作為觀眾的難以投入角色的定位, 若只是以一語言作對白, 無論是意大利語或是英語, 感覺上會較為寫實, 觀看是亦會比較容易投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