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5年10月20日
地點: The GRAND 11院

美國的辛丹斯電影節(Sundance Film Festival)發掘了不少精彩的電影作品, 而近年更成為了不少影迷選片的指標, 去年在香港首次舉行的「辛丹斯電影節 - 香港」中選映的作品, 更是讓人讚嘆不絕, 當中的<鼓動真我>與<親親躁爸爸>更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年電影節再臨香港, 當中選映了是夜觀看的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 一部關於小說作家與記者在五日內訪談期間的一段旅程經歷. <當旅程結束時>藉著兩個不同背景的人物之間的對話, 刻畫著彼此對人生的不同見解, 把他們之間相處後所建立的友情關係娓娓道來, 兩位男演員的演出表現更是精湛奪目.

<當>片發生於1996年, 在Rolling Stone工作的記者David Lipsky, 一天在找專題資料的時候, 發現一位作家寫下了一部他個人顛峰之作, 於是David Lipsky便主動找他來作雜誌的專題素材, 更到他的居住地訪問這位作家 - David Foster Wallace. David Lipsky跟隨著David Foster Wallace的這五天的對談中, David Lipsky利用錄音機把他們之間的對談錄下來, 旅程期間他漸漸深入了解這位小說作家的內心感受, 而二人從記者與被訪者之間的關係, 開始建立了一段友情. 2008年, David Lipsky收到一個消息... David Foster Wallace去世的消息, 令他頓時重拾這五天的回憶......

這是一部關於記者與小說作家之間的故事, 他們二人本來就是素未謀面, 因為這五天的貼身訪問, 卻打開了他們之間的心扉. 電影由開端至終結都是充滿著一堆堆的對白, 幾乎就成為了整部電影的連結, 從對白上明瞭著二人對人生的不同解說. 片中大部份時間都是只得兩位男主角的對談, 由寫作的談論開始, 漸漸引申著他們的生活和感情, 從而建立起一份信任. 而在這段的旅程中, 他們更開始找到自我的人生歷程.

<當>片是以2008年David Foster Wallace去世當天, David Lipsky收到這個消息時心情反覆, 從而David Lipsky回憶1996年仍在Rolling Stone任記者的時候, 因為David Foster Wallace的作品而被吸引, 繼而向編輯提出跟他做一次訪問, 最後他成功爭取, 拿著一部錄音機, 就在這五天跟隨著這位作家, 開始了一段公路式的對談. 而影片的主要部份, 就是藉著他們二人之間的對話, 探討著David Foster Wallace如何理解今天的文化, 從而卻啟發著彼此對人生的不同感受.

電影以一段旅程來演譯著兩位主角之間的友情建立, 導演James Ponsoldt以平實的手法演譯他們的關係 - 說是友情, 其實最後也沒有清晰地寫著二人是否成為真正的朋友, 大概二人就著這次的對談, 彼此加深對方了解和認識. 一段公路式的格局舖排, 二人在車內互相聊天, 大談彼此對寫作的意見, 隨著旅程的開始, 二人無所不談, 在錄音機內記錄的每一段錄音, 記下了他們之間的言談. David Foster Wallace的性格比較沉鬱內向, 跟David Lipsky之間的性格產生對比, 突出了雙方的獨特個性.

片中兩位男演員的表現均是教人留下深刻印象 - 比較多演出喜劇的Jason Segel, 今次演譯一位小說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 他的造型跟真實本人十分相近, 而演出上亦帶出了角色內心的情緒與感受, 亦算是他在角色演出上較為突出, 甚至是較多發揮的一次. 而曾因<社交網絡>提名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Jesse Eisenberg, 他今次在片中演出的記者角色David Lipsky, 角色較為清晰, 在演出上較為恰好與自然, 跟Jason Segel之間合作亦見火花.

直到最後, 現實的David Lipsky沒有把這個訪問公開, 一直把這些錄音帶放到他的家中, 將這五天的旅程一直埋藏在心中, 直到David Foster Wallace去世後, 這個對談才公開. 電影沒有刻意交代他們最後的關係如何, 一個簡潔的開端和終結, 從這五天的旅程和彼此的認識, 互相啟發了很多對人生的不同見解, 探討著內心沉澱著的寂寞孤獨, 結局的沉默帶出了David Lipsky對David Forest Wallace的回憶傷感, 看到的一刻也感受到一份痛惜, 面對人生與藝術的自我反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