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3年4月2日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美國導演Terrence Malick可謂是一位非常少產的導演, 在他四十年的執導生涯中, 只有六部電影出品 (包括是夜觀看的最新作品), 可謂慢工出細貨, 2011年的<生命樹>更奪得康城金棕櫚獎, 但是他貫徹始終, 永遠不現真身. 他的最新作品跟<生>片相隔只是兩年, 對Terrence Malick來說拍攝進度是非常快, 拍出了一部跟前作一脈相承的姊妹作. <愛是神奇>從影像與拍攝的手法, 跟前作似乎是一個變奏, 可是兩者所解構的截然不同, 導演其實在說 - 何謂真愛.

<愛>片的故事是發生於他和她之間的感情 - Neil與Marina帶同她的女兒(Marina是一名單親媽媽)由法國回到美國的奧克拉荷馬草原生活, 三人在這草原上, 由起初的關係親密漸漸變得疏離, 而他們也開始感到, 彼此最愛的, 原來另有其人. 後來, Neil於美國再次遇上了Jane, 她的出現卻令Neil跟Marina之間的感情起了變化, Marina後來在一家教堂遇上來自歐洲的神父Quintana, 他願意聆聽別人的心聲, 他相信俗世的愛只是一刻的美麗, 但是神的愛卻是永垂不朽. 各人面對著不同的愛, 但愛就是有不同的面相, 只是各人如何去對待彼此的"愛".

第一次接觸Terrence Malick的電影, 大慨是1998年的<狂林戰曲>, 那時從片中的不同人物, 以各人的內心性格, 藉著這個槍林戰雨的背景, 交代出各人之間的箇中感受. 看過Terrence Malick的電影不多, 但總覺得他的作品以旁白的點綴為主, 從角色的第一身角度, 帶出對事情發展的來龍去脈, 而他作品的影像, 充滿著很柔和的感覺, 每一個鏡頭都能夠表現出導演在片中所交代的細節, 以影像來說故事多於言語.

當在看到<愛>片的中段, 就已經感覺到影片是跟導演前作<生>片有著很大的關連, 其實兩部作品各自解構著世界的宏大與感情的真摯, 兩者均是影響人類的生存意義. 影像的不停流動, 牽動著每一段音樂的旋律, 帶出了跟他一貫的演譯風格. 影片的故事可謂有點零碎, 剪接上跟<生>幾乎是一樣, <生>以不同的宏觀影像來表達出對世界生命的活力, 而<愛>中的影像就表現出對感情的留逝, 顯然沒有<生>般的魄力, 對比出兩部作品之間的感情.

<愛>片算是Terrence Malick的電影作品中, 沒有涉及歷史題材的作品, 就算是<生>片也有談及地球的歷史與轉變, 而<愛>就沒有這樣的題材, 名正言順地談論究竟愛是何物? 對於Terence Malick來說, 愛是源自於上帝, 只有上帝帶來的才是真愛, 人與人之間的愛, 只會說是曇花一現的剎那. 愛是真摰恆久的, 從影片中Neil, Marina與Jane的一段三角關係, 才不是真摰, 而神父Quintana所言的神對世人的愛, 才是恆久, 這會否就是導演所說的To the Wonder呢?

片中主要的四位演員的演出 - 其實怎樣說呢, 他們於中隨著鏡頭的捕捉, 來來回回, 表情也似乎欠奉點, 但從他們的演譯來看, 彼此的從表情中交代中他們之間的感情吧. Ben Affleck演譯的Neil表情目納, 感情有點欠奉; 而女主角Olga Kurylenko表現出多點內心戲, 掌握得算是平穩; Rachel McAdam的戲份不多, 發揮也不太; Javier Bradem演的神父有點欠缺神采, 有點乏力.

Terrence Malick的影片充滿很多的思考空間, 從他的影像捕捉. 帶出不同的觀感. 無疑的, 就是他很懂得以影像來說出一個故事的發展, 而<生>與<愛>兩者就是隨著不同的影像, 以精簡的對白(甚至沒有對白的交流), 來表達出彼此感受的層面. 縱使未能說是喜歡<愛>片, 不過從<生>片發展到<愛>片的兩種不同的價值觀並肩來看, 箇中含意甚廣, 演譯著對不同視野與情感的觀點與角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