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3年4月2日
地點: 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曾執導過<白汽球>與<七女性>等片的伊朗導演Jafar Panahi雖然在國際上一直受到重視, 屢獲殊榮獎項, 可是卻被伊朗當地一直禁映 (除了首作<白>與<誰能帶我回家>). 後來, Jafar Panahi被政府禁拍片20年, 但這不影響他拍片的心情, 繼2011年的<這不是電影>後, 今趟再次執起導筒, 與跟他長期合作的編劇Kambuzia Partovi合導, 再次以影像來跟觀眾們說, 電影的精神永在. <電影關不住>兩位導演既導又演, 拍出一部虛構與現實相輔相承的電影, 無論在那一個空間, 那一個地點, 孰真孰假, 這就是電影的存在價值, 誰也關不住!

<電>故事發生於在沙灘旁的小屋, 這天作家買了很多日用品, 小狗跟隨著作家回家, 回家後作家把屋內所有窗的位置, 以黑布蓋著, 令整間屋內沒有一點的光線進入. 一天, 作家的家突然有兩個不速之客 - 一對男女, 他們在屋企躲避警察的追捕, 他們究竟是誰呢? 男的走了, 女的留在屋內, 把屋內的黑布拉開, 光線透入屋內, 透徹地看見屋內的東西. 未幾, 作家的家被人搗亂, 這一刻, 導演突然出現, 他在屋內拉開所有的窗廉, 他跟安裝窗的師傅粉絲合照, 遇上女子的家人, 但是摸錯門釘, 究竟這是否女子逗留的屋呢? 最後, 導演走了, 作家也走了, 拉上門閘, 乘著汽車離開.

去年電影節選映過Jafar Panahi的<這>片, 該片其實是導演Jafar Panahi利用iPhone來拍攝的電影, 表面看起來似乎沒有太技巧性的處理, 但其實仔細一看, 導演想證明一點的, 就是以一部小型的智能電話, 也可以拍到一部充滿很多訊息而寫實的作品. Jafar Panahi被禁拍片二十年, 但是他就有理無理, 什麼情況之下都要拍戲, 不用技巧, 不用特技, 只是要內心想發洩的, 想說出來的, 就從他的影像說出來 - <這>片就是這樣, <電>片也是.

<電>片主要以三個人物為主 - 作家, 女子及導演三人, 三人各有不同的背景, 但卻在這一家屋子內, 由作家把窗戶被黑布遮蓋著, 到女子把它們拆開, 導演在屋內行經自己電影的海報旁, 他們在屋內周旋, 但其實卻並不知道(或不知道為何)彼此的存在. 他們其實是困在這一間的小屋, 各人正在演譯自己的角色, 同一場景而不同的指導下, 成為了在同一空間的時空交替, 真真假假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其意念, 值得讓觀眾們深思.

<這>的英文片名是, 擺明車馬跟觀眾說, 這不是一部電影, 這是一個現實的景象, 智能電話的鏡頭下, 呈現出簡撲實在的現象. 而<電>英文片名是, 其實即是在說片中作家把黑布封蓋著白色窗簾, 把自己困在屋內; 但與此同時, 導演出場的一刻就流出了一點的光線, 一光一明與一白一黑, 剛好是一個強烈對比, 表現出兩者面對現狀與將來的感受.

影片兩位主要的人物, 正是影片的兩位導演, Jafar Panahi於片中就是演回自己, 由他帶領著觀眾到電影的世界, 身處於現實與虛幻的世界, 擬幻似真, 導演解構電影的精神, 也表現他對電影永不放棄. 片中另一導演Kambuzia Partovi於片中演作家的角色, 感覺上是跟導演的角色一唱一和, 從片中看他們身處在同一空間而不同的時間, 配上一黑一白的對比. 導演與作家分別有自己的劇本, 演著自己的故事.

從這兩部作品來看, 無論是一併看還是分開看, 均是可以看到Jafar Panahi對電影的一份熱誠, 他從影片中既是在演譯著自己如何面對被禁拍片後的感受, 也無疑地在暗諷伊朗政府的制度種種. 但是Jafar Panahi在伊朗的電影市場也一直被受忽視, 影片一直都因為題材敏感而被禁, 相反地在外國就屢獲殊榮. 所以就算今天Jafar Panahi被禁止拍片, 他仍然繼續創作, 就以行動跟伊朗政府說 - 創作繼續有, 電影不會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