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3年2月2日
地點: 百老匯電影中心4院

近年似乎有不少發行商引入紀錄片, 於香港的戲院作正式公映, 當然公映戲院的數目不多, 但從這看起來, 紀錄片已經開始慢慢被接受之餘, 也有不少的發行商對紀錄片有更多的興趣. 兩年前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為台灣對文學與作家的紀錄片系列作, 為觀眾們帶來作家如何從生活與文字創作的啟發, 而是日觀看的這部紀錄片, 就以「世界文學組織之母」的聶華苓作為題材, 導演陳安琪就藉著聶華苓的一生, 走訪不同的地方, 記下了聶華苓的一生. <三生三世聶華苓>藉著她的文字, 她的好友訪談, 她與Paul Engle的感情事跡, 展露了聶華苓的一生.

<三>片的主要人物聶華苓出生於中國武漢, 現年八十七歲, 1949年跟隨家人逃到台灣, 後來聶華苓成為了"自由中國"的編輯委員及文藝編輯, 但卻受到白色恐怖牽連. 後來, 聶華苓在香港認識了第二任丈夫Paul Engle, 後來隨他到美國定居生活, 二人更創辦了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me). 片中透過不同的人物 - 包括聶華苓本人, 海外不同的作家, 聶華苓的家人等等, 藉著他們的對談, 從他們的角度, 來看聶華苓的這一生, 也見證著她對Paul Engle那至死不渝的感情, 一直堅持下去......

猶記得兩年前看<他>這部文學作家系列紀錄片的時候, 從電影中的片段看到的片段, 從作家中現實的生活中, 藉著他們的文字, 他們的想法, 刻寫出不同種類的文章. 從而在這些文字的背後, 卻原來有很多作家們不同的經歷, 包括是家人或其感情的故事, 這些都是作家們在創作上的一份靈感. 所以若然讀者們從不同的作品上看到作家的文字創作, 大慨也正在是閱讀著他們以前的經歷, 也閱讀著他們的感情故事, 他們內心的世界.

導演陳安琪2009年遠赴美國愛荷華, 探望影片的主角聶華苓, 巧合的是聶華苓的女兒跟及安琪是同學, 所以她們二人就認識多時. 影片就開始捕捉著聶華苓的生平, 從她於1948年如何撰寫第一部散文集<變形蟲>, 至後來於香港推出的<桑青與桃紅>等等, 她均在影片中說出撰寫這些文章的經歷過程. 而影片引用不少的文字, 來交代出聶華苓的心情, 而這些文字, 就是節錄於她2004年出版的<三生三世>這部書中, 而每一句的字語, 也記下了她內心深處, 她跟丈夫Paul Engle的每一分每一秒, 均是帶來她最為感動與開心的一刻.

片中聶華苓把自己定義成一個「外」人, 這個意思當中含意甚多. 她由中國到了台灣再去美國, 於台灣或美國, 她身處異鄉之地, 她是一個外人; 她既不是左派但又不同意右派, 無論在左或右, 她也是一個外人. 不過從白先勇的一句說道: 「作家總是在『外』的, 因為他必須在外他才能看到裡頭」, 這句說話就呼應著聶華苓於片中所說的, 「我的一生不是那麼順的, 都跟一個『外』字有關」, 這是她自己的一個自嘲? 還是在慨嘆著她這段人生? 這也未必能夠從電影中深深地體會到, 聶華苓就是一直活在這置身於外的世界中, 難以讓她飄入這個社會中.

陳安琪於片中找來不少作家, 甚至聶華苓的家人, 從他們的對話與角度來看聶華苓這位著名的作家, 而當中最為珍貴的, 就是找來不少Paul Engle多年前的訪問片段. 片中聶華苓憶述1991年3月22日在美國芝加哥準備出發到波蘭領獎前的一刻, 在機場去世的情況, 她在這一個情節中並沒有流過一滴的眼淚, 她也在片段說在當時也沒有流過一滴眼淚, 但是從聶華苓的談話中, 她的每一句說話, 娓娓道來她對Paul Engle的愛, 也道來了她的愁.

從影像上看到聶華苓這位女作家的一生, 感到她既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性以外, 也是一位很感性的人, 她對Paul Engle的愛縱使旁人不能深刻明白, 但大慨也會能夠被他們的故事動容和感動. 從表面上來看, 每一位作家的成名, 看似是十分風光, 但內裡其實是埋藏著不少的故事, 只是這些故事未必能夠從他們的文字上看得到. 影片的中文片名以聶華苓的書名與她本人的名字為題, 英文名則以書名的英文名, 附上"One Tree", 這看起來就是將聶華苓形容成一棵樹, 從這棵樹的屹立不倒, 看著時間的變遞, 看著自己的一生, 感慨萬分.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