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2年10月5日
地點: The GRAND 4院

近年似乎有不少小說作家, 搖身一變成為編劇或導演, 當中以台灣的小說作家劉梓潔參與其中, 與王育麟合導的<父後七日>為深刻印象, 小說家參與編導兩職, 好處是能夠讓影片的劇本與整體看起來會更有說服力. 美國小說作家兼電影導演Stephen Chbosky最近為其一本於1995年撰寫的半自傳小說作品, 拍成其第二部執導電影, 這是自他首部電影編劇作品<Rent>後再次編寫劇本, 同時為他首部自編自導的改編作品. <少年自讀日記>的故事表達出對青少年時期所歷經成長與迷惘, 故事工整流暢, 清晰地帶出故事與人物的真實感, 刻寫出對人生積極面對的意義.

<少>故事的主人翁Charlie是一名性格孤僻怕醜, 但是學業優良的男子, 可是他身邊沒有一位要好的朋友, 難以融入學校的生活. 後來, 他於一次觀賞球賽中, 認識了於勞作班同班同學Patrick及少女Sam, 他們二人為了讓Charlie能夠重新融入大家的生活, 於是時常帶他追尋不同的快樂, 希望他能夠跳出自己的保護罩. 可是, 原來Charlie一直埋藏了一件不可告人的秘密, 而也因為這事, 才讓Charlie變成今天的性格......

影片是導演Stephen Chbosky自編自導的作品, 原著小說也是出自他的手筆, 導演從他這部寫於1999年的小說, 伸延成為一部長篇電影, 當中最難的就是如何從小說中主角(大慨就是導演本人)的第一身身份, 抽離而成為影片中的男主角. 毫無疑問, 導演將男主角的性格刻寫得十分清晰, 從他於兒時的經歷至成長後所遇到的情況, 表現得恰如其分. 劇本的編寫也算是流暢, 從不同的人物發展與他們的經歷, 能夠發展成一部有層次感的故事.

導演從不同的角度, 來看男主角Charlie的性格, 從他的家人, 好友, 同學, 以及老師不同的角度, 都看到他的不同性格之處. Charlie的家人就會視他為一個性格孤僻的男孩, 而同學們就會只視他為一個"自閉仔"; 相反地, 好友與老師的方向就會較正面 - 好友們會積極地讓他退出這自我空間的框框, 希望他能夠走出保護罩的第一步; 而老師Mr. Anderson就會從Charlie的技能出發, 找出他的優勝之處. 在他們對待Charlie的態度, 看到彼此之間的對比, 從而能夠突出Charlie這角色於影片中的重要性, 以及他的真實感.

<少>片是導演Stephen Chbosky的第二部執導的作品, 對上一部執導作品, 已經是1995年的<The Four Corners of Nowhere>, 而中間的時間Stephen Chbosky就編寫過部份的電視與電影劇本, 當中包括<Rent>, 而相隔十七年後再次執導, 而這次更是自編自導, 於整體的控制表現得精準, 大慨因為是劇本與原著小說均是出自他的手筆, 所以他能夠精晰地表現出人物與故事之間的刻畫.

影片其中一個亮點, 就是整部作品的選曲, 片中的音樂大部份取自於六十至八十年代美國的流行音樂, 而這些歌曲的出現, 卻是會襯托出影片當時的背景外, 也能夠反映出了男主角的心境, 以及他對愛情的憧憬與感情.

片中三位主角的演出, 均是有不錯的演出. 男主角Logan Lerman演活了Charlie的內心心境, 把這角色的性格慢慢地從內心至表面中流露出來, 既內歛而不刻意, 有不俗的表現. 自<哈利波特>就開始看她演出的Emma Watson於片中演的Sam, 既是開朗但又對愛情產生矛盾的少女, 她的演出能夠從<哈>片中脫胎換骨, 已經不再留下任何妙麗的影子, 這是好的開始; 而曾演<我兒子是惡魔>的Ezra Miller就有很別出心裁的演出, 看過<我>片的都會認為他的演出已經很出眾, 但他於<少>片的演出又是另一個很精彩的演譯, 尤其是他的角色設定, 帶來一點的驚喜.

從<少>片可以看到一個頗重要的訊息, 就是無論人生曾經遇過了什麼的挫折, 什麼的難題, 總是要從這些的問題中, 跳出這黑暗的陰霾, 才能夠投入這正常的生活. 因為這些問題的發生, 就是會影響到日後於生活中, 所遇到的自我保護, 從而就到形成自我封閉, 難以投入群體的生活中. Stephen Chbosky就是想從他個人的半自傳故事中, 說出了這個主角, 如果從朋友與家人的幫助下, 走出那陰霾的困擾, 能夠重新展開一段的生活, 繼續他的青春, 他的人生.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