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 2012年4月8日
地點: 香港科學館演講廳

一部以學校為題材的電影, 大抵可以說的除了是師生與同學之間的關係外, 似乎就沒有特別的話題可言, 所以要從這類型的電影中脫穎而出, 就未必是這麼的容易. 是日觀看這部代表加拿大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作品的電影, 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 也是一部十分沉重的作品, 將這個傷痛的故事放到小學生當中, 其實是十分殘酷的. <插班先生>從學校這小小的地方, 看到不同人物的人情世故, 事實的殘酷是要面對還是逃避, 正是現今社會面對現實的縮影, 學生們從歡笑中帶過這傷痛的回憶, 容易麼?

<插>故事講及這天陽光普照的早上, 學生們正準備上學, Simon正拿著牛奶回班房之時, 發現了班主任在班房內自殺, Simon的同學Alice也目睹了這情況. 及後, Bachir Lazhar來到學校自薦當老師, 由於Simon與Alice的班主任自殺關係, Bachir Lazhar就成為了他們的插班老師. Bachir Lazhar後來得知他們前班主任於班房內自殺身亡, 班內充滿著濃烈的傷痛味道, 但是Bachir Lazhar希望他們勇於面對事實, 可是卻被校長處處阻撓. Bachir Lazhar的身世於學校內也是一個謎, 他既是家破人亡, 也是一名難民, 也是受到政治庇護, 他就是在學校, 與同學們一齊面對困難, 接受這個心靈的治療.

一如以往, 觀看電影之前, 也不會去看影片的內容, 大慨以平常心入場觀看之時, 該會感到驚喜(或驚嘆). 無疑的是, <插>片確是帶來一份意想不到的驚喜, 尤其是故事方面, 想不到一開場不久就有這沉重的情節出現. 及後導演捕捉從事件過後, 同學之間的關係轉變, 以及老師之間的隱瞞, 這正是反映出一個社會的倒影, 就是在道出了社會現實的殘酷, 所以說學校是社會的一個縮影, 這是無人不信的.

影片既是充滿沉重的心情, 也從學生們的歡笑聲中, 融化了那壓在心頭的壓迫感, 影片中的學生們就是年少無知, 大慨有點誇張, 因為他們總會明白到生離死別的情況, 就如片中兩位主要的角色 - Simon與Alice二人之間的友誼, 就是因為目睹班主任自殺的一刻, 起了一個很大的變化, 二人對生死產生了不同的想法, 兩者的情緒明顯起了很大的起伏, 帶起了電影的故事張力感. Bachir Lazhar的出現, 是為學校帶來了生氣, 縱使他本人的經歷同樣坎坷, 但他也能從傷痛中走出陰霾, 為學校帶來不少的歡愉. 最後一刻, 當老師要離開之時, Alice哭著面對他, 沒有一句說話, 只是一個關心的擁抱, 就這樣解說了兩者之間的感情與友情, 這樣完結整部電影, 表現恰當.

整部作品拍得流暢, 故事撰寫得工整, 電影表現出起承轉合的處理手法, 把故事精準地演譯出箇中的主體. 導演Philippe Falardeau以簡單的鏡頭, 記下了學校內的大小二事, 同學之間的童心未泯, 老師之間的複雜心境, 就從簡單的鏡頭與導演的平實指導之下, 演員表現恰到其分. 男主角Fellag(演Bachir Lazhar)表現稱職到位, 不俗的演出, 另一值得留意的演出, 就是演女學生Alice的Sophie Nélisse, 她的眼神與表情演譯生動, 表現出她那內心的神髓, 相比之下她的演譯比其他的學生們演得好. 影片的唯一不足, 就是因為篇幅所限, 未能深入地解說所有的角色, 令影片只能輕輕帶過其他的角色關係, 只能主要集中在某幾角色上, 是影片美中不足之處.

影片主要是以學校為主要場景, 以簡潔平實的手法, 拍出了一部打人動容的電影作品. 片中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經歷與秘密, 但是他們找不到解決的方法, 卻只有埋在心中, 未能跟別人在說他們的心事, 其實要是埋藏這些未能告之的心事, 往往就會被埋沒得沉痛壓迫, 跟別人一說, 大慨會帶來一些蠻好的效果. 片中的所有角色, 均是帶著不同的心事, 既是沉重或傷痛, 倒不如大家開懷地說出來, 讓氣氛變得融和, 開開心心地過著那快樂的日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ex Ch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